近年各國接連決定中止核電發展或廢核,如:義大利在二○一一年六月十三日公投通過,反對再興建任何核電廠、瑞士承諾在二○三四年前,關閉五座核子反應爐;值得一提的是德國,政府目標指向二○二二年完成廢核,而且未來要投資超過五千億歐元發展再生能源。
文.陳怡瑄
臺灣能源爭議持續了三、四十年,關於核四爭議也有十年以上,這些年經過無數次辯論,至今仍然沒有客觀解答,追究根本,核四的去留與否已不是用專業能解決的問題,而是早已變相成為政治籌碼了。
核四第一次停工 已損失兩千多億元
臺灣自二○○○年政黨輪替,前總統陳水扁表示「核四再評估」,一句話將核四廠二十年來的規劃與興建打入冷宮,暫緩核四工程各項採購與工程招標。
二○○一年,司法院大法官作出釋字第520號解釋文,解釋文說明:「核四停建屬於國家重要政策的變更,行政院應向立法院提出報告並備質詢,立法院亦有聽取的義務。」根據臺電內部資料估算損失指出,核四停建後總損失金額高達一三五○億元,倘若再加計工程費追加的八四八億元,損失金額飆高至二二○○億元。
大法官認為行政院並未事先向立法院提出報告,從而片面宣布停建核四,且立法院未參與重要決策,與憲法規定明顯不符合。但在釋字第520號解釋文以及鉅額違約金(約數百億,不包含後續民生電價調漲的部份)的雙重壓力下,行政院與立法院經過多次協商,最後由前行政院院長張俊雄與前立法院院長王金平簽署協議書,達成核四復工協議。
綠地變藍天 萬人上街反核
國民黨在二○○八年重返執政後核四經費又陸續追加五百多億,原預計二○一一年的完工期變成芭樂票,連具體完工期也避而不談。核四光是在二○一一年就被監察院提案彈劾和糾正三次,其工程品質狀況使國人幾乎失去信心。萬人反核大遊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民調顯示反核四比率高居不下。蔡英文考量核四已然是個闌尾工程,期程、預算根本是無底洞,繼而表示應立即停建核四。國民黨受不了反核民眾壓力的影響,在核四公投態度上也走馬看花,從原先「拒絕公投、一定完工並商轉」,轉變到「接受公投決定、但又用鳥籠公投護航續建」,最後無可奈何「不用公投、但完工後封存」。
以核養綠公投只是走走過場
二○一六年政黨再次輪替,蔡英文在在政見中提到核四停建、核一、二、三不延役,且在二○二五年完成非核家園,並保證不會缺電,再生能源總發電量從當時的四%提升到 二十%,也因日本核災導致民眾反核意識抬頭,受到廣大人群支持。但在二○一八年九合一大選通過公投案「以核養綠」,經濟部在經過兩個多月的評估後,針對通過的公投案做出回應,經濟部的評估結果,在二○一九年、二○二○年可以做到年減火電一%,並能穩定供電,但第三年,也就是2021年開始,繼續執行年減一%有困難,核一、核二、核三機組延役也有困難度,核四更是不可能重啟。
總統政見會 拿核四議題炒冷飯
高雄市長韓國瑜在二○一九總統大選政見發表會上,提出能源政策,在「人民同意、安全無憂」前提下重啟核四,不過馬上被經濟部打臉。經濟部列出五大問題,聲明重啟核四幾乎不可能。包括:核四原廠專案團隊已解散;核四很多設備是二十年前的設計,有些工廠已停產或破產;原廠還要評估是否同意續建、測試、驗證及保固,意願待確認;高度不確認的工期加上經費,是否能被民眾接受;地方民意反彈,核廢料無法處理,也無處可去。
蔡英文表示,核四廠位在北部都會區,倘若發生事故,後果將無法想像,民進黨的能源政策並非「用肺發電」,若重啟核四才是「用命發電」。蔡英文也表示同意朱立倫說過「核四根本不應該存在。核廢料的處理一直是新北市的痛,若這個問題無法處理,憑什麼使用核能?」,同時表示在主張重啟核四同時,核廢料問題有解了嗎?
政治凌駕於專業
專業能源問題本不應該和政治牽扯在一起的,卻不知從何時已經變相成為政治人物用意識型態方式來道德綁架,將臺灣逐漸導向成不可逆轉的未來,或許都該撇除政治的汙水,不管核四新建與否、如何處理核廢料,本該就是專業度、技術性的問題,而並非因為黨派、政見更或是為了選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