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建維
「溫暖內閣」如何帶領台灣走出經濟困局
蘇院長時代正式結束,接任的陳建仁相對形象良好,但面臨民進黨近期諸多爭議及執政包袱,「溫暖內閣」如何先從經濟面著手,讓民眾重拾幸福感,是民進黨再起的重要關鍵。
自九合一大選民進黨慘敗,矛頭全指向時任行政院長蘇貞昌。幾經溝通,民進黨最終拍板由曾任副總統的陳建仁與卸任桃園市長鄭文燦分別接任行政院正、副院長,組成「溫暖內閣」團隊,希望能挽回綠營逐漸失去的民心,同時也為現任副總統、新任民進黨主席賴清德重整黨政組織及團隊,邁向二○二四大選之路。
惟陳內閣雖號稱溫暖,但要解決的不只是民眾觀感,更重要的是在世界通膨嚴重、經濟成長可能趨緩下,如何帶領台灣走出可能的經濟困境及解決國內面臨的各項挑戰,才是新團隊的首要目標。
國內經濟成長趨緩 通膨持續上升
根據主計總處於日公布的二○二三年一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三.○四%,不僅高於二○二二年全年平均的二.九五%,更創下半年新高,且這已是台灣連續第十八個月超過二%的通膨警戒線,顯示國內仍面臨龐大的通貨膨脹壓力,且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
另一方面,主計總處一月份也公布二○二二年GDP概估指出受出口衰退影響,二○二二年第四季經濟成長遠低於預期,由一.五二%轉為負○.八六%、終結二十六季正成長,為二○○八年金融海嘯後最大負值,也連帶使二○二二全年經濟成長率降為二.四三%,不僅創六年來最低,更悲觀的是二○二三年經濟成長也可能都無法保三%。
經濟成長停滯加上通膨,民眾的實質剝削感將更加嚴重,光是走進市場,高居不下的蛋價已讓市井小民罵聲連連,而根據中華徵信所(CRIF)最新發表的報告也指出目前台灣CPI及WPI(躉售物價指數)嚴重背離,可能出現物價再次補漲。如何有效推升經濟動能同時平抑民生物價,當是陳內閣最重要的第一課題。
能源發展持續失衡 台電瀕臨破產邊緣
受到烏俄戰爭影響,普遍性的國際能源危機席捲全球。根據統計,台電公司二○二二年的發電燃料成本,竟由前一年二○二一年的新台幣二九二四億元,翻倍暴增為六一六三億元,造成台電虧損達二六七五億元,占其資本額四千億元的六十五%。為了拯救台電,經濟部先於二○二三年編列一五○○億元的「穩定供電建設方案募股,再於年初決定由部分超徵稅收補貼電價。
但這些都是杯水車薪、治標不治本,面臨持續高漲的煤炭及天然氣,台電的發電成本勢必再度墊高,最直接的方法當然是調漲電價,但電價上漲勢必帶動基礎民生物價攀升,已成為政府兩難。
會走到如此困境,當然與失衡的能源政策有關,蔡政府一心推動「二○二五非核家園」,原計畫於二○二五年達到由綠電二十%、燃煤三十%、天然氣五十%占比的發電目標,惟政府已於去年下修綠電目標為十五.二七%。雖然台電有信心今年的綠電占比突破十%,但不足的部分目前仍規劃由天然氣補上。
然而不管是桃園三接、基隆四接,都面臨進度延宕的不確定性,就算天然氣補上,也要面臨發電成本持續高漲。現今失衡的能源政策不僅救不了台電,未來恐面臨到能源短缺,如何挽救台電及台灣的能源危機,避免債留子孫,是新內閣必須加速處理的問題。
地緣政治風險升高 境外投資動能不足
根據台灣美國商會(Amcham)於二月份發布的《二○二三年商業景氣調查報告》指出,去年有三成多的美商在台公司因為兩岸局勢升溫而「嚴重影響」到公司運作,也有近半數的美商企業表示早已制定了應急方案或業務調整。
「親美、抗中、保台」、是蔡政府的執政神主牌,但這幾年下來兩岸之間敵意螺旋持續上升、地緣政治風險升高間接導致外商怯步。如何重新取得平衡點除了是總統意志外,行政團隊的態度及動作更顯重要,如何在疫情趨緩下有效重啟兩岸互動、降低政經風險進而吸引更多的外商願意投資台灣,是推升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惟有真切感受到景氣活絡、薪資上升、生活變好,才能讓民眾重拾信心,這也將是溫暖內閣最重要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