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建維
烏俄開戰至今已逾一年半,尚未看到停戰之契機。沒想到就在十月初,存在世紀衝突的巴勒斯坦哈瑪斯(Hamas)突對以色列(Israel)發動攻勢,以色列也隨即全面反擊,中東火藥庫一觸即發,也為看似穩定的世界秩序再添不安定因素。
聖城的眼淚!位於中東的巴勒斯坦地區,範圍包括以色列、西岸、加薩走廊以及約旦西部,被猶太人視為故鄉,卻也住著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更重要的是,位於其中心的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視為聖城,也因此讓這個地區陷入數百年難解的紛爭。
宗教與民族之爭 歷史糾結千年難解
巴勒斯坦地區是猶太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而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和基督教的最神聖的聖城,聖殿山及昔日聖殿的遺蹟西牆,至今仍是猶太教最神聖的所在。而根據基督教《聖經》記載,耶穌就是在此受難、埋葬、 復活、升天,故現存的聖墓教堂和苦路也是全球無數基督徒嚮往前去朝聖之處。 因為不同民族、文化、宗教的歷史堆疊,使得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皆認為該地區是其固有領土,紛爭不斷。
而近代的以巴衝突,主要起源於一八九七年的第一次錫安主義代表大會和一九一七年的《貝爾福宣言》(當時大英帝國的中東政策和以色列建國歷史上一個重要文件,該文件表態支持錫安主義者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民族之家」),此宣言導致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衝突加劇。二次大戰期間因為納粹大屠殺,加速不少猶太人移民到此地區,直到一九四七年聯合國大會第一八一號決議文決定將聯合國託管的巴勒斯坦土地,分割成「一個猶太民族國家」與「一個阿拉伯民族國家」,促進以色列建國,也導致了第一次以阿戰爭。 此後雙方衝突不斷,甚至讓原本「以色列─阿拉伯」的國家戰爭,升級成「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的民族對抗,直到一九九三年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簽署《奧斯陸協議》(Oslo I Accord),雙方才開始以「兩國方案」為基礎展開兩國政府相互承認的和平進程。
大國主導過度偏袒 兩分國土政治分歧
第三次以阿戰爭後,以色列取得全面勝利,但卻不服從聯合國的要求撤出新佔領的約旦河西岸、加薩走廊,反而將其當成「軍事占領區」,區內的巴勒斯坦人不僅不受以色列公民權利與法律保障,更被軍事統治與軍法管轄。隨後,以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簡稱「巴解」,由十個阿拉伯派系組成)領袖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為代表的巴人反抗運動,開始以恐怖攻擊、綁架、游擊戰等手段與以色列周旋,直到一九九三年八月,時任以色列總理拉賓和阿拉法特在挪威首都奧斯陸秘密會面後,達成了名為《奧斯陸協議》的和平協議,並於九月份於美國白宮草坪在時任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的見證下簽署了《臨時自治安排原則宣言》。
但《奧斯陸協議》內容仍大幅犧牲巴勒斯坦人的權益,包含耶路撒冷主權問題、巴人難民返鄉權問題都未獲處理,且就算巴勒斯坦順利建國,也會因為加薩走廊與約旦河西岸彼此互不連通,讓其國土被一分為二,造成巴勒斯坦分成一個在約旦河西岸,由巴解主流政黨「法塔赫」(Fatah)所控制的巴勒斯坦政府,該政府是巴人在國際社會的官方代表,也承認以色列主權並主張和平談判。另一個即是此次發起戰爭,控制加薩走廊、拒絕承認以色列,主張武力對抗的哈瑪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