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振麟
紡織產業
二○二四年景氣逐步回春,台灣紡織產業有望復甦,多年以來,「紡拓會」帶領台灣紡織業者開創億元商機,隨著國際工商發展,區域性經濟體形成、再加上紡織外銷美國額度逐漸受限等因素,進一步促使紡織業營運受到影響,跟以往全盛時期的業績差距甚大。
近年來,在嚴峻的經商環境中,不僅面對 二○一九年的新冠病毒傳染,尤其是越南的疫情嚴峻,許多員工被隔離長達八週以上,工廠缺工問題難解,後續紡織業者又面臨「運費成本增加」、「船運壅塞交期拉長」以及「原物料短缺」等衝擊。現今全球追求環保綠能永續發展浪潮。在淨零碳排推動下,紡織品被列為轉型的重要項目,如何提升「循環再生材料」運用與「低碳生產製程」革新,是紡織業界努力的目標,台灣紡織業面臨事業體轉型需求,代表紡織業如果要保有國際競爭力,透過綠色製程的「低碳紡織品」是刻不容緩。
近期紡織業者推動「智慧生產」與「循環創新」轉型策略,逐漸促使業者藉由環保議題來開創新局面,其中包含「可回收永續材料」亦列為供應商必備條件之一,藉以調整紡織材料結構,讓再生資源能夠進行回收、設計與再利用。同時政府部門也積極協助業者建構「數位平台」,創造紡織產業新價值。數位化推動的主因,在於提升「傳統供應鏈轉型」、「技術人才培育」以及「新世代發展規劃」為願景。因應歐美「邊境碳關稅」徵收,實踐企業永續經營,亦將資訊服務投入創新研發,在數位技術引導下,協助紡織廠商推行淨零碳排永續發展。
紡織產業投入各項創新研發 成果豐碩
紡織產業面對國際經濟變化,不斷投入新創研發工程,為轉型燃起新希望。歐盟啟動「新棉花專案」,採取「芬蘭循環時尚紡織技術集團Infinited Fiber Company」的專利技術,將含有棉質的紡織廢料,轉換為外觀與觸感上都類似於棉花纖維的創新產品。
台灣機能性布料長期深受市場喜愛,今日研發「微生物染料開發與纖維應用」來取代化學染劑,有效解決衣物受到纖維顏色混雜,而難以再回收利用的問題。紡拓會則以「聚酯回收」物性,致力研發綠色環保材料以及無縫貼合技術,促使紡織業界開發出「耐水洗可回收」新產品。
紡織品的創新研發,目前主要集中在「纖維分離技術」,第一、紡織品中的聚酯原料,主要來自於聚酯寶特瓶的回收再製,顯示廢棄後的資源再利用,可為業界的創新思維範例。第二、來自於植物的「嫘縈纖維」、「黏膠纖維」等特性,其有效將染料清除,再將其紡織廢料進行分揀處理,有利於二次紡織品回收率。第三、在產業創新研發下,「東豐紡織」與「歐西瑪設備」大廠合作,共同研發出全台第一部國產「AI驗布機」。傳統產業進行上下游的產業鏈智慧整合,是今日紡織產業升級轉型的關鍵力量,在智慧研發轉型後的紡織產業,將不再是夕陽工業。
紡織產業結合科技 走出創新格局
我國紡織產業,成功結合科技創新生產模式,不僅擁有數位化的生產鏈,在改革中,也突破以往的勞動力限制,傳統產業凝聚各方的智慧與技術,開創新的產業格局,成功推動科技與技術結合,開創新的商品生機,包含「機能布料」以及「數位化生產鏈」。
今日所有的改革創新,促使紡織產業突破以往的「勞動力限制」與「提高生產效率」,重新編織出自己的天空。台灣的紡織傳產,早已不再是土法煉鋼的勞力密集,而是凝聚了更多的智慧結晶,開創出全新面貌,也成功推行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重新拾回往日榮景。
傳統產業轉型突破 重現風華
全球經濟仍陷於不確定,無論地緣政治衝突、紅海危機、淨零減碳以及極端氣候等事件,對於傳統產業都造成一定程度上衝擊,傳統產業轉型已不是選擇題,而是一項必選題。許多優質的傳統業者,長年在商場上奮鬥,但發展仍有限,無法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傳統產業代表的不只是一種經濟型態,更是一種對歷史的保存責任。以「傳統」為榮,才能在科技環境演變中保有其特色。唯有透過傳產轉型的改造運動,才能將蘊藏已久的實力充分展現出來,重現風華。
隨著科技進步,傳統產業面臨轉型挑戰,轉型時程要如何迅速確實,所有業者都勇於嘗試,以求增加產業的附加價值,重新扮演國家經濟的重要角色。傳統產業轉型,首要目標、藉由「AI人工智慧」重新塑造企業的文化結構,掌握科技技術,修正商品的「差異化」和「競爭力」,進而找出新的商機。
次之目標、規劃高質量策略,建立完善的上中下游產業鏈,推動「智能化」、「綠能化」、「科技化」產業鏈。引導企業提升品質、創建品牌,強化服務內容,進而推動商品嵌入全球生產鏈,打造企業品牌口碑,增加貿易出口機會。最終目標,營造良好的經營環境,運用產、官、學三方資源,建立商品的技術核心以及關鍵性的應用。「科技技術」置入傳產後,激勵企業投入創新研發,改善文化體質,建立起商品與人才的研發培養基地,同時引導金融機構對於傳產轉型的財力支持,為傳統產業重拾以往的成長動能,再造春天,成為一個最有價值的產業典範。
相關文章連結:石化產業創新轉型走出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