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建維
透露未有攻台計畫 偉大復興仍是北京重中之重
隨著民進黨台獨旗幟鮮明的賴清德打破八年魔咒順利接班,也讓兩岸局勢更加緊繃,不僅原本有望恢復的觀光交流直接喊停,金門撞船事件更隨即引起中國大陸國台辦宣布「金廈禁止、限制海域不存在」及民航局「片面宣布取消M503航線自北向南飛行偏置和啟用M503航線W122、W123銜接航線由西向東運作」,就是企圖加大台灣在海、空域預警性防衛的壓力,影響台灣國安甚鉅。而從立法院朝野立委攻防時綠營言必稱大陸控制,顯示賴清德決定走「抗中」路線以穩固綠營基本盤,讓兩岸關係更加緊繃。
就在五二○總統就職後,中國大陸隨即發動「聯合利劍2024A」圍台軍演,共機、共艦也持續擾台,局勢不容輕忽。此時竟有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揭露多名歐盟高層表示二○二三年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與歐盟執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見面時,曾提到「美國試圖誘騙中國大陸入侵台灣,但我不會上鉤。」同時也表示中美雙方如果爆發直接性武力衝突,將摧毀中國大陸的許多成就,並破壞他在二○四九年實現「偉大復興」的目標。涉及該報導的中、美、歐三方對於報導的真實性均不願多談,但也因此給足了外界一定的想像空間。然而從客觀現實來看,習近平自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後,基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口號基礎的「中國夢」是他最重要的治國理念。
內部問題迫切待解 深化改革拉起經濟動能
習近平曾經公開對外表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跟「是否超越美國」、「是否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霸權」沒有必然聯繫,偉大復興的基礎應是體現在中共十九大修改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中的「兩個一百年」(即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之際《二○二一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年時《二○四九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對照該報導聲稱的習近平說法,應較為可信。
基於這個概念,武統台灣並進一步挑起中美衝突就不會是中共高層的第一選項。習近平自上任之初,就很明確的表示其所要貫徹的治國理念仍是中共十三大所提出的「一個中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兩個基本點(全面深化改革和堅持群眾路線)」,他也據此在之後的各項談話及政策綱領中就思想面、執行面加強鞏固其路線主義,並將其堆疊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在二○一八年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與科學發展觀一同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不同於習近平掌權之初以震懾貪官污吏和整頓法制秩序獲得高度民意支持,自新冠肺炎(Covid-19)爆發之後爭議性的「清零」政策、房產經濟破滅、地方政府財政危機、經濟成長不如預期、極端氣候災防等內部問題,都讓在中共二十大登上權力頂峰的習近平面臨極大考驗,連原本按照往例應在二○二三年第四季召開的中共二十大三中全會也遲至今年七月份才召開,而根據新華社通稿,此次會議議程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翻開往例,歷屆三中全會都是在黨代表大會隔年秋季召開,並決定國家重要經濟發展政策,本屆會議已延遲許久,外界普遍推測原因與中國大陸近年面臨的重大經濟挑戰有關。
另據消息人士指出,為了緩解相關問題,在深化改革和推進經濟工作上,三中全會將具體聚焦在新質生產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稅賦改革、產權清晰、政企分離等面向上並提出相關政策,希望能透過改革再次拉起經濟發展動能。
在外部政策面上,鑒於歐洲「戰略自主」(Strategic Autonomy)風氣日盛,歐洲本就與中國大陸不存在安全防衛上的衝突,加上中歐路廊的建設成為了歐陸與亞洲的重要紐帶,相較於美國在軍事、經濟上全面對抗,歐洲國家更希望與中國大陸在經濟面上保持一定互動,包含德、法在內的歐洲大國領導人亦紛紛訪華表示合作意向,此舉也給了北京當局極大的外交彈性空間,更沒有在此時挑起武力糾紛的必要性。
雖然種種跡象顯示北京當局的確在短期之內沒有非得武力犯台的計劃,且包含美國在內的民主國家雖然一致呼籲台海和平是維持地緣政治及區域穩定的重要關鍵,並表示必要時會出動部隊協防,但前提仍是任何一方「不改變現狀」,一旦「台獨」踩到紅線,仍是有兵兇戰危的風險。同時北京也在六月二十一日由國台辦,連同最高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共安全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舉辦專題發布會,並宣布《關於依法懲罰「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新增二十二條定罪量刑、最重可判死刑的新規,目的就是要堅定遏止相關台獨作為。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政治理念,但賴清德既已就任中華民國總統,就該以台灣民眾的安全及整體發展為考量,找到最適合美、中、台三方的等距平衡點,如此才能確保台灣長治久安,進一步促進區域的穩定和平。
以上言論不代表閱傳媒立場
相關文章連結:二○二四G7峰會落幕:經濟重於軍事,美、中、歐三方關係進入微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