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反」的勇氣

全國話題 熱門話題
字體大小-+=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

5
(1)

選擇沈默也是一種智慧     放下彰顯內心的強大

文/劉正廷

社交媒體已成為現代生活的標配,徹底改變大眾溝通方式和日常習慣,隨著社交媒體深入生活,其潛在的問題和挑戰不容忽視。

社交媒體平台使人們能輕鬆與全球聯繫,分享生活點滴,並快速獲取資訊,然而隨著社交媒體深入生活,其影響並非全然正面,仍存有潛在的問題和挑戰。

一位好友的經歷正是引人深思。好友並非臉書慣用者,但卻在臉書上遭受無端的惡意中傷。中傷事件係由一位她早已失聯、連容貌也記不清的幼時鄰居所引發。而這突如其來的人身攻擊,讓好友感到無比震驚,在「平反」與「真相」間,好友內心跌宕起伏,最終選擇沈默以對。

事件起因乃是鄰居針對好友原生家庭的三代糾纏,進行自以為是的質疑和批判。但問題是,鄰居所作出的網路抨擊內容,並非「真相」。因鄰居只聽到(或看到)單方現象,自認是「事實」後,在未經任何核實之下,即於臉書上發佈指責與攻擊言詞。

為平反?求真相?

最初,好友對此「網路言論霸凌」十分憤慨,希冀能為自身平反。但她同時也在省思,究竟什麼是「平反」?為何要「平反」?是讓所有人都明白真相、爭個是非對錯?還是讓心靈得到釋放?

而「真相」又是什麼?我們都知道「瞎子摸象」的故事,也瞭解人們眼睛所看到耳朵所聽到的,都不能代表一切!換個圖像表達或更為貼切:一顆已被咬過的蘋果,從另一面看仍完好無缺。站在蘋果這面的人「蘋果被咬了」;而站在另一面的人,則只看到一顆新鮮完整的蘋果。

不同角度、不同高度,甚至不同認知度,得到的「真相」都會有所偏差。孰是孰非?何為真相?「真相」果真存在嗎? 事件發生不到一年,朋友從其他處得知,鄰居已罹患重病不幸離世。那一刻,朋友感到一絲悵然,若早知道她不久於人世,她想寫什麼,朋友說她定會選擇不動氣、一笑置之。

面對誤解的選擇 沈默並非懦弱

然而,面對他人的誤解和惡意攻擊,我們該如何應對?社交媒體的普及化,讓人們有更多表達意見的機會,但也因此更容易被誤解和攻擊。社交媒體的特性讓信息傳遞迅速,往往一句話、一張圖,就能引發軒然大波,當我們遭遇誤解時,該如何反應?我們可以選擇沈默、選擇反駁,甚至訴諸法律,但最終,我們是否能真正為自己平反?

選擇沈默,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也是一種智慧。沈默並不代表懦弱,反而是對不實言論的無聲抗議,與其陷入無謂的爭論,不如將時間和精力放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真正瞭解我們的人,不會因為他人的片面之詞而改變對我們的看法;而那些因為謠言而誤解我們的人,也不值得我們費心解釋。很多時候,時間會證明一切,誠實和正直的人最終會被人們所認可。

反駁的智慧   平反的勇氣

當然,沈默並不意味著在所有情況下都不回應。當誤解和攻擊影響到工作、生活甚至名譽時,適當的反駁和澄清有其必要,這並不是要和對方糾纏不休,而是要讓事實有機會被聽見,反駁應該有理有據,不帶有過多情緒化的色彩,針對具體事實進行澄清,而非陷入個人攻擊,這樣的反駁不僅能保護名譽,還能向他人展示成熟和理智。

「平反」的真正意義,在於對自身價值的確認和對生活的積極態度,無論面對何種誤解或攻擊,都應該保持內心的平靜和自信,這樣的平反,不僅僅是外在的,更是內在的,是對自我價值的認可和接納。

對朋友而言,經過長時間的省思,她已深刻體悟到:「追求『真相』的是傻子,『真理』才值得關注!」、「與萬事言和,同自己和解;心靜如水,方能遠行。」、「人最強大的時候,不是『堅持』的時候,而是『放下』的時刻。」

朋友這段經歷讓人明白,面對誤解和攻擊,我們有不同的選擇。沈默、反駁或訴諸法律,每一種方式都有其適用的情境和智慧,但無論選擇哪種方式,保持內心的平靜和自信,才是最終的平反之道。讓我們一起學會在這個複雜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和力量。

劉正廷

專欄作家 劉正廷

學歷: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取得紐約理工學院傳播藝術碩士學位。
經歷:現任卓越媒體集團教育網總編輯。旅居美國逾二十年,曾任《世華媒體集團》美國分社《紐約明報》執行長兼總編輯;返台後,專事台灣偏鄉學童英語教育服務,並擔任紐約「世台聯合基金會」–亞太中心的教育類公益服務召集人,致力於運用媒體力量弘揚「社會善」之理念。

您喜歡這個觀點嗎?

請給新評分哦!

網友平均滿意度 5 / 5. 評分人數 1

目前還沒有人評分哦!快成為第一個吧!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很棒

歡迎追蹤閱政治!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