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潮頻仍、管理專制化,員工哀嘆成為「惡夢現場」
文/金洪基
長期以來,Meta、Google、Amazon、微軟(Microsoft)等科技巨頭的矽谷,被譽為全球年輕人才心中的「夢想職場」,各國優秀工程師與開發者競相前往。然而,近期情勢急遽轉變。大規模裁員風暴不斷,疫情後的工作環境更為嚴苛,自由開放、創意為本的企業文化亦面臨劇烈轉型。
綜合多家外媒報導指出,矽谷的職場氛圍與文化正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不少員工抱怨職場愈發強調上下階層的垂直管理,主管與高層單方面壓迫式的經營模式當道。「這不再是夢想中的職場,而是一場日復一日的惡夢」,類似聲音不斷浮現。

曾經令人稱羨,如今備感壓力
數年前,能夠進入 Google、Amazon、微軟等企業工作堪比中樂透,甚至是眾人追捧的人生勝利組象徵。這些企業以破格高薪、彈性工時、午睡空間、每週四天工時等多樣化福利著稱。
但如今,這些「神話」正逐漸破滅,取而代之的是冷淡、效率至上的職場現實,加班與體力勞動成為常態,許多員工甚至在辦公室地板打地舖過夜。

「大流行」成為轉折點
疫情期間,數位服務需求暴增,矽谷企業紛紛擴大徵才以應對激增的需求。然而,疫情結束後,市場需求銳減,導致人力過剩,大規模裁員成為唯一選項。
僅2022年,Google、Meta、Amazon 等企業就裁減超過10萬名員工。許多職位被AI自動化所取代,尤其在OpenAI推出ChatGPT後,這一趨勢更為明顯。企業積極推動AI工具的應用,進一步強化績效導向文化,嚴格評估個人產出。
績效導向文化滲透Big Tech
據《Business Insider》報導,微軟內部員工透露,該公司已引入與 Google、Meta 相同的績效管理與成果獎懲機制。Amazon員工則指出:中階主管依據主觀標準壓榨人力,原本三人份的工作壓在一人身上。
今年1月馬克 扎克伯格表示: 將解僱相當於Meta低成果者的全體5%,用AI代替。同一時期, 微軟也果斷採取了以成果為基礎的解僱措施。
據《紐約時報》報導,谷歌的共同創始人謝爾蓋布林最近敦促管理雙子座AI工具的員工(減少在家辦公)至少在工作日去辦公室上班一次,並表示每週要工作60小時。對此,谷歌也面臨著所有職員在自己的角色上取得更好成果的壓力,最近正在形成更具攻擊性的成果管理。
從今年9月開始,亞馬遜也管理著所有職員平時都要在辦公室工作,大幅提高工作效率。谷歌還大幅減少了管理者和副社長的數字和業務。
在這種企業文化的變化中,比AI更重要的是政治氛圍。埃隆·馬斯克以收購推特,用X重新品牌化,驅逐了6000多名職員而聞名。他被認為是以對獎勵的壓力為武器經營公司的代表性人物。
X仍在進行解僱和結構調整。特別是馬斯克是川普政府中實際領導政府效率部門(DOGE)運營的首席顧問,擔任著具有巨大影響力的職務。

馬斯克冷酷的經營風格成為開端
亞馬遜、谷歌與微軟的員工及相關人士表示:隨著馬斯克的冷酷管理風格取得成功,對職場文化也帶來了重大影響。另一位匿名的谷歌員工批評道:馬斯克公開為這種冷漠的職場文化開了綠燈,現在大家被要求用更少的工資做更多的事。
進入2024年後,越來越多工程師與技術人員失業。《紐約時報》評論指出:谷歌、Salesforce、亞馬遜與Meta等企業,特別是DEI倡議(多元、平等與共融)的消失,是政治情勢如何影響科技巨頭內部生活的另一個明顯例子。此前,美國川普總統曾發布命令,禁止包括多家科技公司在內的聯邦承包商實施拜登政府推動的「DEI 倡議」。此外,他還指示聯邦機構調查私營企業是否存在潛在違規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