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領域的角力戰 將決定未來的贏家
文/蕭衡鍾
在美國把中國大陸視為最大的威脅之際,高科技已成為雙方較量的關鍵領域,尤其是在人工智慧、半導體、5G通信、量子計算等方面,而中國大陸也正試圖從科技領域來擊敗美國、英國和整個西方陣營,科技領域的角力將對未來鹿死誰手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如果將政治外交戰看成是影響國際政局以及政策制定過程手段的話,那麼科技手段將更為關鍵。
目前於倫敦的地緣戰略理事會(Council on Geostrategy)負責研究中國大陸事務的前英國駐中國外交官帕頓(Charles Parton)將中國大陸試圖以科技手段來擊敗西方陣營歸納為三個以D打頭的英文概念,也就是Dependency(對中國大陸產品和技術的依賴)、Disruption(中國大陸不斷打造能夠對民主國家多個關鍵領域進行大規模破壞的能力)與Data(當今時代類似石油的資源,即數據資料)三者。
美國智庫特別競爭研究計畫(SCSP)在二○二五年一月也發佈報告《歡迎來到競技場:誰占鼇頭,未來路向何方—2025年中美技術競爭差距分析報告》(Who’s Ahead, Who’s Behind. and Where We Are Headed Next in the U.S.-China Technology Competition—2025 Gaps Analysis Report),基於研發投入、專利數量、市場佔有率等資料,對美中兩國在人工智慧(AI)、半導體等十二項關鍵技術領域的競爭格局進行了系統性評估與比較。
美中兩國的關鍵技術競爭
可以說,美中之間日益加劇的科技競爭已成為當今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動態之一。這場競爭涉及經濟實力、國家安全和全球影響力等關鍵領域,兩國在新興技術領域均取得顯著進展,其發展戰略體現出不同的優先事項和資源配置方式。
首先,美國憑藉強大的私營部門生態系統、全球協作以及基礎技術創新的推動,在人工智慧、量子計算和合成生物學等領域持續保持領先地位。然而,中國大陸憑藉集中化的資金投入和對商業化應用的高度聚焦,正迅速縮小這些領域的技術差距。
其次,中國大陸則是依託強大的製造業生態,在資本密集型行業如先進電池、第五代無線網路(5G)基礎設施建立了難以撼動的系統性優勢,這主要得益於政府的大規模投資、對關鍵供應鏈的掌控以及製造業的高度可擴展性,中國大陸在這些技術領域已佔據令人矚目的領先地位。儘管美國在部分基礎設施密集型技術的部署上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供應鏈的短板與官僚體制的低效,仍嚴重制約了其競爭力的提升。
再者,美中競爭現已延伸至對全球標準如6G、量子技術領域的主導權爭奪,以及供應鏈中的戰略依賴問題,但美國在國際生產上的依賴,尤其是半導體和生物制藥領域,暴露了其潛在弱點,這些弱點可能被中國大陸通過經濟杠桿或出口限制加以利用。

美國關注的重點領域
過去幾年,美國私營部門與政府組織在技術優先順序上存在顯著差異。分析政府與非政府技術清單發現,美國政府部門及相關機構則持續聚焦於先進網路與先進計算技術。 美國政府的技術戰略清單將人工智慧、高級計算和高級網路列為核心領域,這與拜登政府的政策重點高度一致,具體體現在二○二二年頒佈的《晶片與科學法案》、第14110號人工智慧行政命令以及《國家人工智慧研發戰略計畫》中。
而美國部分行業利益相關者則已將重心轉向人工智慧、金融科技及人機界面等前沿領域,自二○二二年以來已成為推動技術創新的重要引擎。值得注意的是,自二○二二年底ChatGPT發佈以來,人工智慧的關注度顯著提升,在行業技術榜單中,明確提及人工智慧的比例從二○二二年的十一%大幅上升至二十九%,凸顯了其日益增長的影響力。
據此,美國國防部在軍事科技上,聲稱在「做對的科技投資」原則下,列舉之焦點軍事科技投資有定向能量(directed energy)、高超音速(hypersonic)、整合傳感(integrated sensing)、網絡(cyber)、生物科技、量子科學、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乾淨能源。於此同時,也將大舉投資於可商業化之軍用相關科技,如人工智慧與自主(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autonomy)、系統與系統間整合網路(integrated network system of system)、微電子學、太空、可再生能源製造與儲存(renewable energy generation and storage)、人機介面(human-machine interface)、數據驅動與整合(data-driven technology and integration)等領域。可以說,自十八世紀以來的工業革命經驗顯示,科技是產業競爭的核心,而產業競爭力則攸關國家經濟發展的大動脈。
這是因為在進入了第四次工業革命(4IR)後,著重所謂的網宇實體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 CPS),強調各個實體裝置和電腦運算網路的整合連結,透過實體設備所收集、感測到之大量數據搭配電腦運算進而實現自我感知、決策與控制,來達到全面智慧化,因此,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人工智能和先進技術中心主任艾倫(Gregory Allen)便表示,美國對中國大陸相關技術限制的本質,就是為了根除中國大陸整個先進技術生態系統。
而《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也表示美國對中國大陸的晶片封鎖行動就是一種戰爭行為。可以說,對美國而言,先進晶片可用之於超級電腦、人工智慧與軍事科技等領域,攸關美國的國家安全,同時藉由反制與孤立中國大陸的半導體產業,來確保美國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可以持續享有在經濟發展與產業的競爭優勢。
以上言論不代表閱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