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縫合遺憾 弘願禮儀陪你走過傷痛
文 / 劉正廷 圖 / 弘願禮儀提供
母親節,本是頌揚生命源頭、感念無私付出的日子。然而對部分心靈而言,這一天卻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深藏心底的失落與未竟的遺憾。
弘願禮儀在陪伴的旅途中,看見無數家庭在失去、痛苦與無聲歉疚中掙扎。愛與遺憾,交織成生命中難以切割的一部分;而修復與陪伴,則成為愛最深沉且溫柔的延續。
因此,在這個感懷母愛的節日裡,弘願選擇與大眾一同直視脆弱,不逃避、不遮掩。創辦人涂智能與孫楚晴賢伉儷,始終以靜默而堅定的陪伴,引領人們在失落中擁抱愛,在遺憾中尋找重生的力量。每一次陪伴,都是為破碎心靈縫合溫度與勇氣的旅程,讓愛在時間與理解之中,緩緩重現光芒。
面對缺憾 從不逃避
孫楚晴分享一段令人動容的故事:一名年幼的孩子,在與姐姐發生爭執後,鬱結難解,最終低聲央求母親:「你可以幫我跟姐姐說,沒關係嗎?」
這一句簡單的請求,蘊含著脆弱而真誠的渴望—渴望被理解、被接納、被重新連結。這不是單純的求和,而是一種用盡全身力氣去觸摸情感裂痕的嘗試。
對弘願而言,這樣的瞬間,是人類情感最真實的樣貌。裂痕在人與人之間無可避免,但只要有勇氣直視,哪怕只是微弱的努力,也能為傷口注入療癒的可能。
在陪伴的道路上,弘願禮儀始終堅持:面對每一段生命的縫隙,不急於填補,不輕易論斷傷痛,而是以最真摯的陪伴與理解,靜靜守候每一顆心靈自行找到修復的力量。
因為唯有正視脆弱,才能真正開始修復;唯有允許自己疼痛,才能在傷口癒合後,擁有更寬廣而溫柔的愛與勇氣。
修復之路 從陪伴開始
陪伴,從來不只是形式上的「在場」,而是靈魂貼近靈魂的深刻旅程。真正的陪伴,不在於給予安慰的語句,而是願意在沉默與疼痛之中,靜靜守候另一顆心的綻放。
弘願禮儀曾陪伴過一對姐妹,因家庭變故,與母親之間累積了多年未解的誤解與哀傷。失落、憤怒與未竟的愛,交織成一道難以跨越的牆。
在接觸初期,由弘願二代負責人涂瀞云親自陪伴與引導。當時,姐妹倆拒絕談及過去,眼神中閃爍著防衛與抗拒。涂瀞云沒有急於觸碰傷口,而是以溫柔而堅定的陪伴,靜靜守護,不催促,不強求,只是耐心等待那扇封閉已久的心門,微微敞開。
日復一日,在細水長流的關懷中,情感的冰層悄然鬆動。在一次平靜的談話間,姐姐輕聲吐露:「我其實,很想念她。」
短短一句話,如春雷初響,劃破多年來壓抑與自我防衛的沉默。從那一刻起,姐妹倆開始鼓起勇氣,緩緩面對內心深處的遺憾與愧疚,也重新拾回對母親深藏的愛與思念。
弘願禮儀深刻體悟到,修復並非要求立即釋懷,也不是催促遺忘,而是在傷口仍隱隱作痛之時,給予無聲的陪伴,讓情感自然流動。
唯有在理解與接納中,傷口才能慢慢癒合,生命也能在一次又一次細微的心靈觸動中,悄然完成重生。

成為生命的縫補者
在弘願禮儀的服務旅程中,「還能為他們多做些什麼?」從未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深深內化於每一個行動與選擇之中。
面對失去摯親的孩子們,弘願深知,真正的痛苦往往隱藏在沉默與堅強的外表下。那些看似平靜的眼神之後,藏著支離破碎的靈魂與無法言說的孤單。
因此,弘願從不急於撫平哀傷,也不以速效的安慰為目標。他們選擇以最溫柔而堅定的陪伴,允許悲傷存在,允許回憶繼續呼吸,讓每一個受傷的心靈,能以自己的步伐,慢慢為失落重新賦予意義。
真正的修復,並不是讓人遺忘,而是陪伴他們學會與缺憾共存,在愛與理解中,重新定義自己的位置,找到重新出發的力量。
每一次耐心的守候,都是對生命尊嚴最深沉的敬意;每一個被傾聽的悲傷,都是對人性最溫柔而堅定的理解。這樣的陪伴,無聲卻有力量,讓破碎的靈魂,得以在時間的縫隙裡,悄悄癒合。
弘願禮儀,始終以靜默的力量,陪伴在每一個生命轉折處,靜靜等待愛再次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