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台美中三邊關係的「戰略互疑」

國際視野
字體大小-+=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

4.7
(6)

拜登政府主管印太事務官員坎貝爾(Kurt Campbell),在農曆年前拋出美國希望兩岸恢復對話的訊息。這顯示川普和拜登前後兩任美國政府,在兩岸關係扮演的不同角色。


文‧趙春山


川普政府是「球員兼裁判」,直接介入兩岸賽局,把台灣視為美國「反中」的棋子;即使在任期最後幾天,時任國務卿龐培歐(Mike Pompeo)還宣布取消台美官員互訪的自我限制,此舉被中共官媒形容是「最後的瘋狂」,目的就是要激怒北京。


「棄台論」眾說紛紜 美方不打算武力介入
坎貝爾認為,兩岸對話超出美國範圍,意味美國不願當協調人,只試圖扮演「平衡者」的角色。中共把台灣視為「中國內政」,反對外力干涉,會歡迎坎貝爾的說法;台灣部份人士則不免擔心,拜登政府是否已從過去川普時期的「親台反中」,轉往中間靠攏,最後甚至「棄台」不顧了!


「棄台論」不是現在才浮上檯面,過去美國學界就有人提出這樣的主張。美國有多次背棄中華民國的不良紀錄。最明顯的是標榜人權的美國前總統卡特,在接受中共的「斷交、廢約、撤軍」建交三原則後,背棄了台灣。人權成為追求國家利益的工具,而且還帶有雙重標準的色彩。


川普政府挺台的層面之廣、力度之強,被認為是台美關係史上的前所未有;但前白宮國安顧問波頓(John Bolton)卻出書爆料,稱川普曾推崇習近平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領袖」,並常以「桌上的筆尖」比喻台灣,然後指著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的總統辦公桌說「這是中國」。從川普的比喻不難看出,兩岸在他心中的份量,孰大孰小、孰輕孰重。川普隨後採「聯台制中」的戰略,當然是基於美國的利益考量,也就不足為奇了。


因此,台美之間也存有中國大陸學者王緝思和美國學者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所說的中美「戰略互疑」(Strategic Distrust)。不同的是,台美關係沒有制度和價值的結構性矛盾,但利益衝突仍是難以避免。


如此看來,美國重量級智庫「蘭德公司」(RAND)日前發表的一份聲稱代表「非主流觀點」的研究報告,就不免引發台灣的關注。報告建議拜登政府應採「戰略收縮」(restraint),主張美國應降低對台灣的承諾,認為即使中共入侵台灣,也不致造成中共在區域稱霸。意即,該報告不贊同美國軍事介入。


美國未放棄台灣 蔡籲加強兩岸互信
我不相信美國會輕易放棄台灣,但報告的若干建議應符合拜登政府的期待,即敦促兩岸以「談判代替對抗」。拜登同樣挺台,他二月十日與習近平通話時,對於中共脅迫台灣的舉動表達關切,未來也有可能將台灣納入他的世界民主聯盟。但民主不能保障國家安全,關切也不表示會見諸實際行動。


民共的戰略互疑比中美更為嚴重。兩岸長期分治,不僅在政治制度和政治價值存在極大差異,民共的互不信任,更涉及統獨之爭,以及文化與民族的認同問題。民進黨政府推動修憲,但小心翼翼避免讓外界產生「法理台獨」的聯想;但只要民進黨不放棄「台獨黨綱」,民共之間就不可能建立互信的基礎。


對岸指控民進黨執政後,在台灣的方方面面搞「去中國化」;蔡英文不接受「九二共識」,也被中共認為是蔡不願在「一中」和「台獨」問題上做出明確表態。因此,對岸至今不願重開兩岸協商的大門,並且把「九二共識」和統獨問題掛鉤。
談到統一問題,「維持現狀」始終是台灣的主流民意,但受到兩岸緊張關係的影響,主張統一的聲音漸少,主張「台獨」的聲浪則是水漲船高。民眾更擔心對岸會採「武統」手段,導致兩岸兵戌相向,這絕非兩岸有識之士所樂見。


台美日三邊不同程度的戰略互疑,短期內不會消失。拜登和習近平在中國農曆年除夕通了電話,但雙方皆各說各話,聽不出有多少交集。中共不可能放棄其眼中的「核心利益」,美國也不會放棄遏制「中國崛起」的戰略目標。美國敦促兩岸對話是「時間換取空間」的策略,等到拜登的內務整理就緒,才會提出明確的兩岸政策。


美國雖會繼續支持台灣,但並未保證一旦台海有事,美國會提供台灣什麼樣的支持。蔡英文總統所說:「在疫情受有效控制時,讓兩岸人民逐漸恢復正常有序的交流。」我認為在兩岸對話難以成局的情況下,交流可以從防疫合作開始。交流的目的不能只為圖利,還希望對加強兩岸的互信有所助益。
(筆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您喜歡這個觀點嗎?

請給新評分哦!

網友平均滿意度 4.7 / 5. 評分人數 6

目前還沒有人評分哦!快成為第一個吧!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很棒

歡迎追蹤閱政治!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
Ta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