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逢鳴
近一個月的台灣本土疫情再次爆發,政府也宣佈要求部分產業停止營業或是居家辦公,全民共體時艱度過疫情難關,這個政令也讓台灣經濟再次面臨挑戰,不論是餐飲業、娛樂業、零售業、交通業的營運都受到影響,在抗疫的過程,難道民生經濟就不是國家的問題嗎?許多產業在面臨不是病死就是餓死的情況下,勒令停業後紛紛投入網路轉型,卻始終不見成效。
傳統產業剛跨入網路轉型時,普遍都認為只要開始架設網站、線上購物系統、投放網路廣告、加入外送平台等方式,就會達到轉型的效果而提升業績,在如此操作後卻發現即使投入各種網路平台的經營,營業額卻從沒提升過,甚至越做越賠的案例屢見不鮮,也懷疑投入數位發展根本就沒有產生任何價值。
其實數位轉型本來就是要花大量時間去經營累積經驗的,過去一年因為疫情蔓延導致實體產業無法營運而過度把產業數位轉型神話,讓企業和消費者懵懵懂懂的認為只要開始把商品往網路上架並投放廣告就能轉型成功,殊不知這些只是操作基本網路工具的方法而已,完全不是轉型發展的解決方案。
產業要投入數位發展最重要的是瞭解自己的商品、目標客群、售價、服務和優勢,因為進入網路產業之後,要面對的是更龐大的同業會競爭、比價、抄襲,如何在網路上做出品牌的風格文化並掌握目標客群就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累積經驗,絕非一夕之間就能成功,要知道近年來的網路競爭其實比實體產業要激烈得更多,因為對手早已經不受任何地區限制了。
政府在號召產業抗疫的同時,不斷強調數位轉型的必要性,卻忽略了數位轉型的配套方法和經驗問題,讓許多嚮往轉型的企業只是花錢投入到本就是網路紅海的數位平台,最後大多數還是以失敗告終,而疫情衝擊下的經濟斷層將越來越明顯,台灣在國際上的經濟優勢也將令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