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韋伯韜(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財金系教授、前行政院主計長)
為了因應人民對於政治、民主、自由的高度熱衷,許多機構也熱衷於進行各項評比排行,如「世界自由度」、「民主指數」及「人類自由指數」等,按年發布,各取所需。以英、美、加等國的標準和規則所得出的評比,具有高度機構效應,代表其西方單邊價值,結果當然是美歐各國居前,中、俄在百名之外,數十年來長期如此。
在這個背景下,自2015年始,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編制「國家治理指數(National Governance Indicators ,NGI)」,提出其中國或東方的價值觀點。2017年該指數對全球192個國家的年度治理情況,利用「基礎性指標」、「價值性指標」和「持續性指標」,進行了系統的測量和評比。大國和經濟強國在總排名中位居前列,美國排名第一,第二到第九位的國家分別是:英國、瑞典、挪威、德國、法國、盧森堡、荷蘭、芬蘭、日本。中國排在第24位,其基礎性指標排名第24位,價值性指標排名第27位,持續性指標排名第30位。報告並對國家治理能力和人均GDP做了相關性分析,發現兩者存在頗大的相關性,相關性係數為0.716,中國的人均GDP全球排名第68名,國家治理能力卻能夠在192個國家中排在第24名。該指數本次增加了國家治理難度係數,因為研發團隊認為國家規模是影響國家治理的很重要因素,治理難度計算依據是:國土面積、鄰國數量、人口數量,國家治理能力由國家績效與治理難度係數相乘所得。新結果顯示,治理難度係數排名前10的國家是:中國、俄羅斯、印度、印尼、巴西、埃及、蘇丹、土耳其、伊朗、阿爾及利亞。加入治理難度係數後重新計算的國家治理能力排名前10的國家分別是:德國、美國、英國、法國、瑞典、澳大利亞、中國、日本、加拿大、西班牙。雖然中國治理難度係數排名第1,但是中國治理能力卻還能夠排名第7,表達了另一個面相,用客觀資料證明了中國治理制度的成就。中國在這個指數觀點上的排名,不論第24或第7,都遠勝過前述各種遠在百名以外的評比排名,可以說是以「中國標尺」、「東方價值」來丈量國家治理能力。
2019年是世界局勢重大變化的一年,全球各國持續面臨宗教極端主義、地區主義、種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的更大威脅,而以中美貿易戰為代表,美國政府在施政過程中,頻繁以威脅退出國際機制的單邊主義方式,迫使其它國家做出有利於美國國內政治的政策調整,此舉極大破壞了現有全球治理機制,刺激了更多國家祭出單邊主義大棒,使全球治理面臨回到「叢林時代」的風險。該指數再度發布全球189個國家的年度治理情況,由「機制」、「績效」、「決策」、「責任」四部分指標構成,該年報告中全球平均分數比上一年降幅達到22%。美國雖然仍排第1,但總分也有明顯下降,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在本年報告中排名上升至全球第2,中國排名的不斷上升,與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不斷深化有密切關係,在近五年資料中,中國得分與全球平均分之間的比值持續加大,與美國得分之間的差值持續下降,無不顯示中國的加速超趕。印度和巴西分別位列第9和12。發展中國家的進步主要有三個因素,一是人口優勢使這些國家能夠在全球治理行動的一些領域中擔負更大的職責,二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決策機制中的發言權有所增加,三是一些發展中國家通過自身的積極努力,成為解決貧困等全球治理重大挑戰的中堅力量。
2020年12月13日,在上海發佈了《全球治理指數報告2020》,並首次改為九級評價等級機制,取代原始分排名,能夠抹除數據上的細微差異,更加直觀地呈現各國所處檔次。從評估結果來看,今年全球各國原始得分的平均分較上年有所提高,但仍不及2016年,表明全球治理機制在近年來有所恢復,但仍未達到之前的水準。中、美、法獲得了最高級的A++級,這也是中國連續三年位列全球前三甲之列。巴西、印度等發展中大國的評估等級沒有出現顯著變化。非洲、中東和中亞國家在全球治理方面的低參與度狀況,仍然沒有得到顯著地改變。在國家治理指數排名前20位的國家中,除了中國以外幾乎全都是傳統的發達國家,中國是其中唯一的人均GDP在一萬美元左右的發展中國家。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一代人吃了幾代人的苦,中國的國家治理終於取得了矚目的成績,佐證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在中國所進行了長期8次調查,與超過3.1萬名中國城鄉居民進行了面對面的談話,於2020年7月發佈的《理解中國共產黨韌性:中國民意長期調查》,顯示2003年以來,中國民眾對政府的滿意度幾乎全面提升,尤其是內陸及貧困地區的民眾的滿意度提升更大,其中,中國民眾對中央政府滿意度超過了93%,對地方政府的滿意度也在持續提升。
在重大危機考驗面前,更能看到治理的成色和水準,新冠病毒是近百年來人類遭遇的影響範圍最廣的全球性大流行病,對全世界是一次嚴重危機和嚴峻考驗,在這樣一種局面下,中國政府先抑後揚,付出巨大代價和犧牲,扭轉了疫情局勢,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用兩個月的時間將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個位數以內,用3個月左右的時間取得了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期間還果斷撤換了省、市的政府負責人。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組經過實地調研以後表示,「面對一種未知的新型病毒,中國採取了恢弘、靈活和積極的防控措施」, 「古老的方法加現代化的科技產生了更大的效果和產出」,顯示中國治理現代化水準,確實出現了質的提升,政府一黨專政而國家可以富強。
中國執政黨,以唯物主義為哲學思想,結合近代德國馬克思主義和歷史中國統治制度,所管理的國家擁有五千年歷史,世界陸地面積6.5%,世界人口18%,56個民族,21 個鄰國,崛起之際,面對悠遠歷史、眾多民族與人口、犬牙交錯的鄰國疆界,還有西方財經及法律濟體系的巨大制約壓迫,稍有鬆懈,勢必新仇舊恨、烽火連天、哀鴻遍野俱發,只能中央集權,充分控制,這是陸權傳統大國的宿命或機會,許以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得很好很滿意,政治則須委由菁英管理,由政治菁英為人民服務,人民的政治自由度須予折扣,傳統中國一向如此,必須要民族大團結,所以四千年歷史中,中央集權統一的時間居多,分裂的時間少,中國土地上只發生不到三百場戰爭,而歐洲土地上的戰爭,則接近四千場,如果中國現在採行西方式民主政治,中國定會慘過春秋戰國時期。這是不得已的取捨問題,就如西方標榜的民主,地方自治分權,人民的政治自由度很高,但人民的安居生活就得強烈打折,如果選擇槍械自由,就得忍受每天的槍擊案。法國開始倡導人權自由,歐洲就必須承擔分裂的痛苦,幾十個國家至今無法統一,歐盟只完成了經濟的半套統一,現在開始向美國要求政治與軍事上的完全獨立,以邁向完全統一。
所以中國只能自成一邊,無法附和英、美的一邊,也與俄國、歐洲的一邊不同,這才是世界應有的多邊局勢。世界問題錯綜複雜,解決的出路唯有實行多邊主義、全球治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事大家商量著辦,世界前途由各國共同掌握,任何一邊,不能恃強淩弱,以鄰為壑,強迫他邊順從。多邊主義原是二戰後保持國際秩序基本穩定的重要基礎,要求國際上的事不能由某一大國或幾個大國說了算,應該由國際社會商量著辦,積極推動國際關係的民主化,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但這個基礎一直遭受強權凌霸,事例罄竹難書。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是實踐多邊主義的重要手段,全球治理則覆蓋和平與安全、經濟與發展、氣候變化與環境、公共衛生與傳染病等諸多領域,須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世界貿易組織、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等國際體系平台,才能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我們應該支持真正推動多邊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