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俊凱
從2019年底爆發新冠疫情以降,直到今年2021年6月,全球已經歷經了超過一年半以上的疫情肆虐,除了各地居民的生命與生活受到嚴重威脅之外,各種經濟活動也被這個疫情所大大地阻隔,因此消費者行為也就「被迫」產生質變。但不僅僅是消費行為模式改變,疫情對於「風投」等投資行為亦產生丕變,不純粹只是投資方向與內容的改變,最明顯的就是整體投資水位的下降。
其實投資金額與件數受到疫情衝擊而減少,對一般人來說,這是很正常合理且顯而易見的,筆者就純粹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解釋疫情為什麼會造成投資金額與件數的下降。
在個體經濟學中,資訊經濟學(Information economics)是由美國經濟學家George Joseph Stigler在1961年率先提出:產品資訊的內容會對經濟活動及消費者購買決策產生某部份的影響。若是把這樣的理論邏輯運用到投資行為上,其實會發現也未嘗不可把它拿來解釋風投受到疫情影響所產生的消長。
我們以投資項目的資訊來看,市場上各個投資者對投資項目的評價不一,所以投資者為了追求投資成本的最適化,會逐一比較各個項目的投資報酬率,然後最後會得出一個最適價格,而這個比價的動作就是所謂的「搜尋」,投資者搜尋時,勢必會額外付出較多的時間及精力,因此投資者不會漫無限制地搜尋,而只會一直到搜尋成本超過所預期獲得效益時的那個臨界點後就會停止下來。
同理可知,投資者在進行搜尋的動作時,本來就會付出額外的時間、精力及金錢,當投資者搜尋到一個程度時,也就是當邊際成本=期望邊際效益,這個時候投資者就不再繼續搜尋。搜尋過程的成本支出,與相對來說所獲得到的資訊來比較,該資訊可以檢測該投資行為是否符合降低投資風險,提升投資報酬率的準則,其中該資訊就算是所謂的「效益」,而邊際成本=期望邊際效益則就是投資成本效益的損益兩平點(Breakeven point)。
無奈疫情爆發,因為疫情蔓延所導致評估投資項目的成本上升,結果造成整體投資水位的下降。因此從資訊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疫情衝擊了風投市場,因而確實讓風投市場出現明顯的變化。
然而從現實面來說,由於疫情最主要就是大大地阻隔了人與人之間的往來與交流,但是評估投資項目往往就是需要人與人之間的往來(至少項目創辦人或核心團隊與投資者之間得要充分地溝通與交流),因此在疫情限制了投資方與項目方雙方的往來之下,就勢必會增加「資訊不對稱」的機會發生,如此一來,評估成本當然就隨之提升,這也就不難理解疫情為什麼會讓風投市場冷卻與縮手的原因了。
總而言之,不論是從經濟學層面分析也好,還是從現實層面解釋也罷,這兩者所顯示出的皆為疫情對風投市場確實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最後則衷心期盼這場疫情風暴能儘早落幕,讓風投市場早日再恢復疫情前的榮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