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威霖
製造業是創造就業、發展經濟的關鍵引擎,運用AI人工智能引領各行業科技化,讓頂尖企業在台灣落地生根,延續台灣製造業的輝煌傳統。
中華民國台灣過去在蔣經國總統、孫運璿院長、李國鼎部長及尹仲容局長等經濟專家的帶領之下,扶持了台塑、中鋼、台積電等大型製造業。製造業在過去幾十年來,推動台灣的經濟發展,不僅成為全球的翹楚,也為國家培養出各種出色的專業人才。這些成功的企業典範,提供了數以萬計、幾十萬計的就業機會,成為台灣躋身亞洲四小龍經濟奇蹟的發動機。
太陽能電池將成未來主要電力
藉由AI人工智能及機器人逐漸普及,未來的經濟發展,不止傳統概念的高科技產業是「科技」產業,所有傳統產業也將受惠,可以升級晉身為「科技」產業。
除了護國神山的半導體晶圓廠,必然是最新的技術和設備,我們觀察屬於高科技產業之一的太陽能電池和模組的製造為例,過去十年間,生產線已經從過去以人工為主的,升級到現在生產線上,全部由機器人運行,人工只負責監管。結果是,人力節省了九十%以上。而單位面積的生產容量成長了八至十倍。使用的技術也從過去常溫常壓的德國晶硅加工工藝,換成運用半導體真空鍍膜技術的HJT異質結雙面電池。該電池不僅轉換效率和持續發電效能進入朝向三十%轉換效率發展的新世代,也促使每度電成本迅速下降超過九十%,到低於石化能源成本,進一步成為人類未來的主要電力來源(聯合國再生能源署IRENA預估,太陽能佔比整體能源供應為二五%)。
AI 人工智能跨足民生領域
在民生領域,以養殖業為例,也即將迎來引進AI人工智能的大變革。嘉義大學艾群校長倡導、推動學校團隊致力研究的工業養殖 4.0,包含智能化、自動化、機械化的整合系統,很快就會在台灣本土,從理論到實務,獲得實現。屆時養殖業將從缺乏投資規模、制定規格、以至於國際競爭力的困境中煥發新生。團隊規劃養殖園區的儲水淨水循環處理,管控適合魚類生長環境,魚類的放養、收成及加工流程,到最後的物流冷鏈,都會呈現高效、環保、無毒、安全、營養的新面貌,和最重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園區的工作環境將潔淨地一如高科技產業的廠房,加上從業人員的收入也能比肩科技產業,必定能吸引很多年輕人加入這個比爾、蓋茲預測為人類未來十大產業之一的「糧食產業」的行列中。
製造業是經濟發展的關鍵引擎
從歐巴馬總統主政時期,展開「美國再製造」的計劃,應該是認定製造業才是創造就業、發展經濟的關鍵引擎,因此大力推進,並延續成為前任川普總統和現任總統拜登的重要經濟政策。這也是一項值得國內政府主管機關積極思考並效法的經濟政策規劃,因為製造業可以快速創造就業機會和容納最多的就業人口。
筆者曾經在鴻海被歐美媒體千夫所指為血汗工廠的期間,因為工作關係,造訪集團旗下的富士康成都廠。在廠區內休息時間,信步到其餐廳體驗員工餐,餐後和幾位在草地上參加康樂活動的富士康員工閒話家常。言談之中得知,廠裡的年輕人即使在被收取宿舍和三餐費用之後,他們的收入仍然是在老家的至少三倍。而能在世界最大的代工廠工作,使得他們成為老家父母長輩的驕傲,因此他們的臉上隨時充滿青春洋溢的笑臉,何來「血汗」的悲慘故事。至今記憶猶新的當下感慨是,這個世界最大的公益事業,其實是創造就業機會給每個願意努力工作的人,能透過自身的努力,追求自己嚮往的生活,似乎是更勝過一般慈善事業的持續施捨。
十分期待如今經濟部技術處、工業局等單位,推出的領航企業研發深耕計劃、A+ 企業創新研發淬煉計劃、產業升級創新平台…等等計劃,能夠順利尋找到不同行業的頂尖企業,在台灣落地生根,放眼全球市場,延續台灣製造業的輝煌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