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處統計110年第二季經濟成長率(圖翻攝自行政院主計處)

前行政院主計長:台灣財政近憂與遠慮

全國話題 政治專欄
字體大小-+=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

4.8
(5)
字體大小-+=

文:韋伯韜

財力是國力的重要組成,個人無錢則動彈不得,國家也一樣,故云財政為庶政之母,庶政就是指各種政府政務。經台灣軍民七十餘年的努力打拼,前有世界經濟奇蹟美譽,歷經紡織王國、石化基地與科技島美名,現在坐實全球晶圓之島(矽島)地位,經濟實力堅強,衍生的財力自然可觀,財政狀況基本過得去,惟非無近憂與遠慮。

台灣於 1950-1990 年間,內外形勢加持,得能實現長期穩定高速成長,累積了經濟實力。之後 30 年,大致能夠持盈保泰,GOP 總量與人均、進出口貿易額,恆在全球20名上下,目前外匯存底 5432 億美元,居世界第五。長期積存的結果,2019 年國富毛額達 268 兆元,合 9.4 兆美元,相較於大陸的 30 兆美元,美國的 130 兆美元,整體財力是雄厚的。聚焦到政府財政,行政部門因外有財政紀律法及公共債務法這兩部基本且剛性的法律,賦予立法、司法及監察審計機關十分明確的財政監督準繩,內有 80 年歷史的主計制度負責統籌主管政府收支的預算、決算與統計業務,基本上出不了什麼大錯。明2022年的政府總預算案,基於今、明年各 5.88% 與 3.69% 的經濟成長率,明年的 GDP 達 22.5 兆元(8,083 億美元)及每人平均 34523 美元,行政部門於是編出各級政府淨支出 3 兆 3589 億(含特別預算,較上年度 -5.3%)、淨收入 3 兆 855 億元、短絀 2734 億元(占歲出 8.1%,上年度為 18.7%)的預算案,其中中央政府總預算歲出 2 兆2621億(較上年度增 5.9%)、歲入 2 兆 2391 億元、短絀僅 230 億元(占支出 1%,上年度為 3.9%),又因須依法編列 960 億元的債務還本,故須融資調度二者之和 1189 億元,以移用以前年度歲計賸餘 500 億元、發行公債 689 億元彌平。從預算案來看,總額與短絀都在合理範圍。

大家最關切政府債務是否爆炸破表,因為知道政府的普通基金包含總預算與特別預算,而且最近防疫與軍購之需,特別預算頻繁且金額龐大,連同延續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特別預算,均靠舉債支應。此三項中央特別預算分配於 2022 年的數額,加上中央總預算公債、地方總預算短絀,共計各級政府累計債務未償餘額迄 2022 年止,計 7 兆 3941 元,占前三年度 GDP 平均數之 37%,在法定之 50% 範圍內,其中中央政府 6 兆 4197 億元,占前三年度 GDP 平均數之 32%,在法定之 40.6% 範圍內,此為債務總量依公共債務法之管控。再以近6年之債務增量來比較,各級政府債務未償餘額6年(2017-2022)之增量為1兆1859億元,與再前之 6 年(2011 – 2016)之增量 1 兆 214 億元 比較,增加了 1645 億元;其中中央政府債務未償餘額近 6 年之增量為 1 兆 804 億元,與再前之 6 年之增量 8028 億元比較,增加了 2776 億元,顯示尚在可管控範圍之內。較諸眾多國家,應付疫情,須以無限寬鬆、無限舉債、財政崩盤為代價,台灣是無比幸運的。

然則,對於政府財政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嗎? 台灣財政是有近憂與遠慮。近憂之一是建設不足,近憂之二是分配不均,近憂之三是地方政府自籌財源能力下降;遠慮之一是經濟太過偏重電子業有失衡之虞,遠慮之二是公共部門的理財能力嚴重低落,遠慮之三是政府的或有負債終將無力負荷以致拖垮財政。

近憂之一的建設不足,直接表現在 2022 年 GDP 的政府投資成長率僅 3.49%,還抵銷不掉 2021 年的 -4.46%,其中的公共建設計畫經費僅增 2%,所以各項建設繼續老舊,眾所期盼的新增建設如都市更新、填海造陸、高鐵南延東延,經費未有著落,財力不足也,所以財政嚴格監控是有一好沒二好、顧此失彼的事。近憂之二的分配不均,表現在高低所得分配逐年擴大,2020 年每戶 5 等分位所得差距 6.13 倍,較上年又增 0.03 倍,富者保衛私人財產,不願討論三次分配,數量日益眾多的低收入人民難以翻身,構建社會安全網立意良好,但需求極其浩大,增幅最大的是老人長期照護,也因財力不足而力道不足、效果有限,在失業率上升之後,更顯困難重重,以民為主、平均財富、民有民治民享的初衷,可望而不可及,淪為空言,深埋社會動亂的因子。近憂之三的地方政府自籌財源能力下降,在各級政府收入淨額之中,地方政府收入所比例,6 年來持續下降,由 29.3% 降至 27.4%,中央政府則由 70.7% 升至 72.6%,坐實了中央集權又集錢,而第一線為民服務的市、縣、鄉、村,落入失權缺錢之境,受害當然是老百姓。規範中央與地方財政收支的財政收支劃分法,已經22年未修正,是當急之務。

遠慮之一的經濟太過偏重電子業有失衡之虞,肇因政府用盡力氣扶持電子業,與財政直接有關的措施,就是租稅優惠,僅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即減免營所稅 176 億、產業創新條例 162 億,等同政府的稅式支出,卻是嘉惠高科技產業設備採購的國外供應商,對其餘傳統產業即無力顧及。政策偏重電子業,對就業、所得分配、人力資源、公共設施(土地、水、電)均有重大影響,必須嚴防失衡的後遺症。遠慮之二的公共部門的理財能力嚴重低落,乃因總預算歲入之中,稅課收入比例高達 83.9%,財產收入僅占 1.1%,較上年度的 1.6% 更為縮小,而政府擁有龐大土地、基金、外匯存底,未有機制將之有效運用、國際投資,稅課之外的財政收入持續萎縮,整體財力難以擴增。遠慮之三的政府或有負債終將無力負荷以致拖垮財政,迄 2021 年 6 月,各級政府或有負債即未來給付責任達 18.2 兆元,包括各項社會保險給付義務如勞工保險 10.7 兆元,其中中央政府占 85%,這個龐大數字,當下只能視而不見,一代代去努力吧。

<sup>專欄作家</sup> <strong>韋伯韜</strong>
專欄作家 韋伯韜

學歷:國立清華大學數學系、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碩士暨統計學 博士、哈佛大學政府學院研究
經歷:
現任 中華公共財務協會會長、中華統計實務協會會長、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教授、台北智庫論壇聯席會長;曾任 中山大學及淡江大學教授、行政院主計長、台北市政府主計處處長、中央銀行監事會主席、國家金融安定基金管理委員會委員、宏泰人壽保險公司董事長、台灣菸酒公司董事長

您喜歡這個觀點嗎?

請給新評分哦!

網友平均滿意度 4.8 / 5. 評分人數 5

目前還沒有人評分哦!快成為第一個吧!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很棒

歡迎追蹤閱政治!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
Ta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