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疫情趨穩,振興券也拿到手,民眾開心出遊及消費時,才驚覺怎麼東西都變貴了,漲幅還大到令人很有感,讓大家擔心是不是通貨膨脹?未來的生活是不是更困難了?
文:黃小玲/圖:卓越雜誌提供
受疫情重創的經濟才正要開始復甦時,石油、天然氣、燃煤卻價格飛漲,已經開始推升民生物價,國內外都面臨到通膨海嘯,國際原油價格更飆破每桶八十美元,通貨膨脹現象已席捲各國,作為通膨預期指標的美國,今年十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創歷史新高,較前一年跳升六.二%,創下三十餘年來新高,引發全球市場擔憂。
美國聯準會(Fed)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也在會議中坦承通貨膨脹壓力,並表示會縮減購債規模,成為收緊疫情高峰期間超寬鬆貨幣政策的第一步,而且供應鏈限制和通膨持續時間可能比預期長,甚至延續到明年。
隨著通膨升溫,針對通膨只是反應供應鏈吃緊的暫時現象,還是長期的問題?經濟學家和官員們也熱烈激辯,各執一方說詞。然而美國十月份通膨飆升的情況,讓主張是長期問題的一方佔上風,顯示物價上漲是全球性的現象,各國都無可迴避。
民生物價飆漲 衝擊疫後經濟復甦
台灣當然也免不了這波通膨海嘯,由最貼近民眾的民生問題來看,是最能反應通貨膨脹效應的,當肉圓從四十元漲到六十元,蚵仔煎從六十元漲到八十元時,大家會發現錢變薄了,東西都悄悄漲價了,連台南知名五星級大飯店的明太子麵包去年只賣六十五元,今年十月就漲到一二○元了,漲幅高達八五%,令人咋舌。而餐飲龍頭王品集團也因為進口牛肉和沙拉油大漲扛不住了,在今年十月宣布旗下十五個品牌全面漲價約五%,衝擊相當大。各項原物料漲聲不斷,業者也撐不住,廠商們紛紛表示進貨成本都增加了,相對地推升全台物價飆高,帶動萬物應聲飛漲,讓餐飲業辛苦盼來解封後的來客潮產生變數,也讓大家大嘆什麼都在漲,就是薪水不會漲!
然而什麼是通貨膨脹呢?它指的是一般物價的持續上漲,也就是你的金錢購買力一年年縮水了,但若是薪資有每年成長的話,則會抵消掉通貨膨脹,但這只是理論上的,事實上並不可能每年都調薪。台灣正常的通貨膨脹每年大約是落在一%至二%之間,但今年因為疫情和全球通膨的影響,漲幅已衝破正常值了!
大量印鈔也會造成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是怎麼發生的呢?一是鈔票印太多,造成貨幣的價值變低。二是所有生活必需品相對變得昂貴,物價飆漲。三是人們的購買力變低,沒有刺激到經濟活絡。過度印鈔最有可能發生在有災難或戰爭時,政府大量印鈔投入公共建設或還債,讓錢流入民間市場,當貨幣的總量變多,它的價值也就緩慢降低。
以美國的通貨膨脹為例,其實在二十世紀時,國際上有個叫做「金本位制」的規定,世界各政府必須依據國家的黃金儲備才能發行適量的法定貨幣(紙鈔)。但是在一九七一年時,美國總統尼克森廢除了金本位制,這樣美國聯準會就可以不必依照自己國內的黃金儲備就大量印鈔,開始造成國家的通貨膨脹。
最近美國為了拯救經濟機,又啟動印鈔機制,憑空印出一.九萬億美元,等同是五三.二兆元的台幣,美國的超額印鈔,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然而身為全球唯一世界貨幣的美元,不但不會貶值,還能解決其經濟困境,但大量美元的衝擊卻造成其他貨幣的貶值,影響可謂相當大。
通貨膨脹的影響層面
受到通貨膨脹負面影響最大的,是持有一堆現金或存款的人。例如存了很多錢,打算等退休慢慢花,但屆時這筆錢的價值和購買力,會隨著時間慢慢的縮水。無法抗通膨的資產包括定存、債券、儲蓄險、國民年金或勞保年金、外匯(外幣資產)和手上的現鈔等,這些資產統稱為「貨幣型資產」。
而最不受通貨膨脹影響的則是持有有價資產的人,像是房屋不動產、股票、股票型基金、黃金白銀,因為價值變低的只有金錢,相對物品資產的價值並沒有變低,在通貨膨脹之下都能持續保持它的價值。所以經濟學大師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在其經典著作《選擇的自由》中下了一個註解,通膨讓社會分裂成贏家和輸家,因為擁有房子的人因房價大漲而受益,而買不起房卻只有小額存款的則身受其害。
通貨膨脹有利有弊
貨幣是經濟順利發展的潤滑劑,通貨膨脹代表市場中貨幣的供給增加,也就是潤滑劑增加,如果是緩慢增長,有促進資源流動、活絡經濟的效果。所以有些微的通膨是好事,但如果通膨過度劇烈,人們手中的貨幣價值就會萎縮得很快,造成惡性通膨,會對人們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以現代經濟理論的觀點是認為通膨不過高、也不反過來通貨緊縮,保持些微溫和的通膨,對經濟是最好的。
只是這波漲價的浪潮不只在民生餐飲業,也擴散到各行各業,像是汽車業、房價也都在蘊釀漲價,聯合國更在日前發出警告,運費價格飆高助長通膨,若供應鏈問題沒有獲得解決,海運運費飆漲恐繼續推升全球通膨,到了二○二三年,全球物價水準恐再上漲一.五%
面對萬物齊漲的年代,民眾除了錙銖必較度過難關之外,更期盼政府能有快速解決的方案,將通貨膨脹的衝擊降到最低,讓人民的生活能回歸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