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台灣韜略策進學會副理事長 張宇韶/圖:翻攝自國民黨臉書
四大公投進入最後讀秒階段,正當執政的民進黨啟動一系列「四個不同意,台灣更有力」的宣講活動時,國民黨卻陷入嚴重的內鬥氛圍,深藍、戰鬥藍矛頭竟不約而同瞄準新北市長侯友宜,讓外人不免好奇這個時候這些動作背後的政治動機與意義。
民進黨的部分不難理解,執政黨顯然已從2018年韓國瑜掀起的風暴中得到教訓,深刻認識到唯有直球對決、快速反擊與即時性對話,才能處理民粹狂潮或中共夾帶各種謠言的認知作戰。策略上的調整明顯在2019到2020年的爭議事件中得到效果,這可從習五點講話、韓國瑜進入中聯辦、香港反送中、國民黨初選風波、中國文攻武嚇與介選作為、韓國瑜複製自己選戰策略、總統大選辯論及其議題攻防中得到驗證。
相形之下,國民黨似乎仍沉浸在2018年那場突然其來卻又莫名其妙的勝選,以為只要在透過民粹政客的群眾魅力,高舉全民反民進黨的大旗,經由特定媒體造神煽動推波助瀾,再加上境外勢力的假消息謠言火上加油,這股經由仇恨動員的力量就可以輕易地扳倒綠營執政的大牆。
諷刺的是,許多藍營人士不肯接受韓流消退大選慘敗的事實,非但不檢討韓國瑜的政治責任,甚至放棄打掉重練邁向「球隊重建」的冰河期,從江啟臣到朱立倫,從深藍群眾到戰鬥藍,依舊選擇延續韓國瑜那種問政、參政或從政的風格,放棄了改革與建構核心論述的迫切性,一心向深藍韓粉靠攏,刻意採取逢綠必反的路線,這可從國民黨過去一年以來在立院的表現以及政論節目的論述品質得到解釋。
在國民黨主流價值中,如果可以透過廉價的情緒勒索或道德綁架,就能在同溫層中迅速累積個人政治聲量,又何苦在專業理性與新論述上下功夫?做這些事情不僅吃力不討好,而且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要建構一個與時俱進且兼顧兩岸、國際與台灣政情的論述豈是短期就能立竿見影的事?
在這種政治文化之下,仇恨性罷免或情緒性的公投遂成為黨內上下的共識,從黨主席的選舉攻防戰、就位後的立威保證書、替自己未來立委初選鋪路的政客們通通選擇這條捷徑,一時間擁抱深藍韓粉就是踢倒政敵、握有賽局入場券的護身符,這也是公投前夕國民黨內部詭異的狀態,黨內除了瀰漫一股離心離德的氛圍,抓戰犯與評判侯友宜遂成為有心人士超前部署的「顯學」。
作為黨內支持度最高的地方諸侯,侯友宜深知他在2018年獲得的勝選與韓國瑜並無太大關聯,務實路線與深藍意識形態的軟切割才是他從政的品質保證。如果侯友宜心中依舊胸懷大志或仰望大位,那麼他就無需在政治議題中與炒短線的「網紅政客」隨之起舞,保持自己對公共議題的節奏感,維持自身在重大議題的高度與自主性,這就是他本人最大的優勢。
侯友宜清楚,與朱立倫或深藍人士相較,時間將站在自己這一邊,因為這些人只看到黨主席、立委提名或議員初選的眼下的小風向,卻看不見台灣輿論轉變的大氣候,只要他堅持市政以民意優先,只要他不淌島內鬥爭的渾水,英雄比的是氣長,這些充滿政治算計的人雖然贏得當下局部的戰機,但終究輸掉最後的戰局,更何況急欲找戰犯鬥侯的人,氣急敗壞之間剛好曝露了自己急於求成的心態,兩者之間剛好是鮮明的對照組。
戰鬥藍試圖再把侯友宜塑造成李登輝第二,以報當年新國民黨連線被掃地出門的恩怨,諷刺的是當年揚言反黑金的趙少康卻對顏寬恒家族爭議視而不見。那些萬年中常委本身多是兩岸買辦,這些人只能透過換票聯盟在同溫層中翻雲覆雨,走出舒適圈後無人有能力替國民黨在濁水溪以南打下一席區域立委,他們之所以出手,其實只是透過檢驗侯友宜的血統來墊高自己的正統性。
至於那些痛打侯友宜的市議員或黃士修之類的人物,充其量就是擷取深藍的政治資本,以利自己在初選中突圍或坐擁行情,羅智強的崛起似乎給了這些人一些啟發。
※以上言論不代表閱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