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和戰爭的陰影下,如何讓自己和團隊更有價值

疫情和戰爭的陰影下,如何讓自己和團隊更有價值

國際視野
字體大小-+=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

4.5
(2)

文:陳威霖

具備國際觀和提升自我競爭力是成功要素

美中從二○二一年開始,關於北京冬季奧運的外交大戰,隨著其在開幕之後到閉幕持續順利舉行,二○二二年政經界的重大消息在二月份已經轉向。

而轉向的消息其一是疫情生活相關動態,繼新加坡等國家與病毒共存的政策之後,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的日本,宣佈COVID-19進入「OMICRON」週期以後,已經往流感化發展,因此從決定從三月份開始,逐漸解封、放寬商務人士和留學生的入境人數。

面對動盪需有新思維

其二是國際政軍相關動態,俄羅斯烏克蘭之間的戰爭陰影揮之不去,影響結果牽連著歐盟的經濟發展和區域動盪,以及國際資本的流向。俄羅斯要求明確,一再測試美國、歐盟的底牌,美國總統拜登對於俄烏戰爭採取撤僑、撤軍的大舉動,美股為首的國際股市紛紛倒地。

第三則是職場工作相關動態,台積電的人事網站上首度出現招聘「政治博士」,特別強調必須熟悉美中關係和全球局勢,引發各界的關注和熱議。於此同時,各國紛紛探討,因應疫情時代及後疫時代的遠距和視頻工作模式,是否需要訂定與之相關的新勞動法規來界定、規範新的僱傭關係。 

在如此詭譎多變的、動盪不安的世界裡,個人如何不被影響、持續求取發展,確實逐漸變成越來越不容易的職業生涯難題。

三大基本專業可提升自我能力

前日與一位剛從聲名卓著的老牌大型企業離開、投入新創行業的中年朋友交流,有共同的體悟:職場經理人,特別是創業者,需要再度全面性提升自己,才能在大變局中先求取生存,再謀求發展。筆者提供他以下幾點成功基本條件的淺見,在未來可能會適用到。

首先是有用的基本專業,COVID-19後疫情時代,網絡將與現代人生活更深度結合。未來最有用的基本專業,首先是「英語」。一九九○年開啟的網絡世界,由於其基礎骨幹的標準來自於美國,因此發展起來的網絡溝通語言,自然會以英語為主,並且逐漸延伸到生活各個層面的溝通。連曾經堅持本國語言的德國、法國現在的國際新聞台DW、FRANCE 24,主播的英語能力都比BBC更字正腔圓。而更多快速發展傳播的各行業第一手知識、訊息,也更多以英語形式呈現。個人想取得快人一步、高人一等的競爭優勢,將英語變成流利自如的第二母語是最基本的有用「專業」。

第二有用的基本專業是終身快速「學習」的能力。筆者三年前努力啃了一年、結合台積電等頂尖企業和兩岸權威學術、研究機構,分門別類撰寫的半導體技術,三本厚厚的「磚塊」書,到去年發現裡面提到的實際應用一半以上都過時了。重新整合的「新行業」不斷地出現,因此一旦在工作中接觸「新知識」以後,能夠在任務要求時間內,把自己轉變成該知識的專家,是未來十分重要的職場能力。比就讀大學、碩士、博士的經驗,更具有挑戰性和急迫性。而具備這種能力是不分年齡層和職位的。

第三有用的基本專業是「聽、說、寫」的能力。傳統企業編制有不同部門和職位、職務的清楚分工,各司其職,並由軍團式龐大組織協調作戰,完成任務。近年來具備強大競爭力的企業,則更像是靈活彈性的小組集合體。例如特斯拉TESLA的ELON MUSK之類的公司最高主管或事業部門主管,因應不同的專案任務需求,親自帶著不同專長的幾個人組成「MISSION IMPOSSIBLE」。因此小組成員都必須具備強大的「聽、說、寫」表達和溝通能力,組員同時能獨立作戰和協調作戰,最高效整合運用自身和夥伴能力,調動週邊的資源,以最快時間完整地完成任務。

多花時間用心投入工作是成功關鍵

除了前三項基本專業的培養之外,還需具備以下的努力。

一、更多的時間投入

近日因為業務關係,和一位自美國知名顧問公司回國任職,主持一家大型綠能投資公司開發業務的女性高管一起工作。她跟我印象中大型國際公司的管理層,off hours就斷開工作的狀態不同。不僅WEEKDAYS的深夜會聯繫我,找我溝通工作內容和她想到可以提升工作成效的要點,甚至週末、假日也可以互相交流,交換加班出來的文件。

基於以前的成見(我一位留學、移民美國的台灣籍舊識,過去有一長段期間跟我強調,在美國就業是working smart,無需working hard ),我在某次電話會議結束之前,好奇詢問這位夥伴,為什麼作為職場精英的她,會投入如此大量的時間工作?她的答覆,令我如醍醐灌頂,也令我敬佩不已。她說:「我在美國金融機構上班期間,上級的猶太人主管比其他同事不僅更優秀,工作的時間也更長,所以他們比別人更成功,我怎麼能不好好努力呢?」

旁觀國內近年立法通過的「一例一休」,直接鼓勵國民追求「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思維、確實深刻影響台灣社會對於職場付出的觀念。 我們可以看到,上班族抗議加班就會「爆肝」和抱怨只願意給「低薪」的慣老闆們,在各種媒體新聞經常出現,同時不吝花時間,前往各地網紅店消費、領百元優惠券,耗費幾小時排隊的人潮,也是新聞經常不斷的熱點。

本以為美國能成為地球上最強帝國,是因為他們政府和國民能把握生活和工作同等比例的平衡。事實上對於尊敬自己職業,和即時完成份內工作,才是美國主流的價值觀。過去以王永慶、張榮發等為代表的台灣父輩們,創造出名列亞洲四小龍的台灣經濟奇蹟,也是這種拼搏的精神所創造出來的。原來在這地球上的人類社會裡,想出人頭地,所需要具備的敬業精神都是一樣的。

國際視野的拓展有助於競爭力

二、寬廣的國際視野

受到邱復生先生的TVBS把電視新聞連續劇化,帶領期的風潮,使其收視率和廣告效益顯著成長,也變成民眾習慣觀看的主要頻道。幾乎同一時間,在台灣民主化進程中,全民選舉總統變成總統頭家,也在另外一個層面影響新聞報導的內容,多數是一般民眾日常相關的庶民議題。

台灣目前的各種新聞,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有「低階」的版本,是庶民每天的「生活」,消防隊援救困在樹上的貓、鄰居為了停車、水溝不通吵架…等;也有「高階」的版本,政治人物的情感緋聞、娛樂明星的雞毛蒜皮、暴力團體的風行全台…,而關於國內外政治經濟大環境的消息,則是大部分經由各個政論節目裡,主持人、名嘴們針對自己立場加料發展出來的「真相」。

所幸中華電信MOD,還提供BBC、CNN、FRANCE 24、DW、NHK、ARIRANG 等國際電視台。如今連中國大陸、俄羅斯、韓國等國家都有自己的英文國際台,而想做外交突破的中華民國卻付諸闕如,殊為可惜。在台灣各種場合,也鮮少能聽到身邊朋友,會收看和談論看這些不同於經過台灣媒體過濾編輯的國際新聞。

如果我們的政府和國民只低頭關心自己的腰部以下,如何能夠客觀、理性地了解國際局勢,而對於自己國家和個人的前途有理性的判斷和抉擇,進而為之努力。最近聯合報發表文章,提醒台灣經濟發展別落入荷蘭病的陷阱。筆者以為我們必須警惕的不只是經濟發展的荷蘭病,更需要警惕越來越狹隘的地域意識,缺乏國際觀察和全球格局的荷蘭病,對於國家、社會、個人競爭力的戕害。

<sup>專欄作家</sup> <strong>陳威霖</strong>
專欄作家 陳威霖

學歷:台灣大學機械系 學士、北京大學 新聞傳播研究所肄業
經歷:DHT 半導體設備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兼董事、卓越雜誌社 副社長

您喜歡這個觀點嗎?

請給新評分哦!

網友平均滿意度 4.5 / 5. 評分人數 2

目前還沒有人評分哦!快成為第一個吧!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很棒

歡迎追蹤閱政治!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
Ta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