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怡瑄
雲林縣政府與嘉義大學此次的官學合作計劃,將促進雲林農業、漁業技術升級到另外一個世代,讓雲林在地農業向前邁進永續經營,此園區願景成為「國際化新漁業示範區」。
雲林縣府由建設處領銜各單位、齊心協力,為智慧農業4.0建立示範性的發展模式,將土地活化的過程,導入科技的應用,創造農地再生與地方創生的最大價值。
建設處─實現「地盡其利、繁榮地方」
建設處處長李俊興表示,「智慧綠色漁業產業園區」相當多元,與嘉義大學合作「海水智慧養殖系統產製計畫」,將導入智慧設施養殖系統,包括自動監控、雲端智慧養殖、計畫性生產與批次生產規畫等,同時引進二級加工與集運設備,讓產品可以獲得最完善的處理流程。為了充分發揮「智慧綠色漁業產業園區」的經濟效益,同時配合中央政府的智慧農業4.0計畫「智慧生產」與「數位服務」,李處長表示,會以在地產業為發展主軸,台西地區是全台文蛤與牡蠣的主要養殖區之一,虱目魚、白蝦、台灣鯛也相當多,漁業將會是後續發展重點。除了智慧科技,綠色能源也不可或缺,此園區將引進漁電共生、風力與太陽能發電,使台西地區未來能源有更多元綠電發展。
「智慧綠色漁業產業園區」為結合智慧養殖、水產加工、行銷六級產業之低碳與循環產業園區,為能符合現行法令規範,經濟部工業局於去年七月核定智慧綠色漁業產業園區計畫,縣府並於去年十二月啟動智慧綠色漁業產業園區計畫,首期優先推動公有土地進行開發示範區,以實現「地盡其利、繁榮地方」政策。
建置嘉義大學工作站,佈置展覽參觀流程,希望能讓水產養殖業者及民眾更了解雲林縣政府對於「智慧綠色漁業產業園區」擘劃的藍圖。透過嘉義大學師生與雲林縣政府的投入,以工作站作為地方溝通平台,深入地方民眾與養殖業者,針對利用智慧海水養殖推廣,廣泛進行問卷訪談、意見交流與輔導,協助地方解決現有發展所遇到的問題,並作為「智慧綠色漁業產業園區」未來開發參考,發展地方創生,帶來地方繁榮。
李處長進一步指出,針對台商鮭魚返鄉,縣府對台西整體工業區也有相關規畫及政策,將以引進低汙染產業的台商為主。在台西鄉創造就業機會吸引青年回鄉來發展,同時解決傳統漁業競爭力不足、人力老化等問題,共同將台西鄉打造為國際化新漁業示範區、智慧綠色相關產業大本營。
農業處─經驗數據化 經營科技化
農業處代處長蔡耿宇指出,台西工業區轉變為「智慧綠色漁業產業園區」,完整結合綠能與農、漁業,符合未來的產業趨勢,希望透過先進的AI智能監控,注入新的活水,讓科技智慧帶領雲林漁業升級,將「經驗數據化,經營科技化」。
蔡代處長更表示,「智慧綠色漁業產業園區」是農、漁業和科技的結合,是趨勢也是促進產業轉型的動力。藉由創新的官、學計畫,雲林縣政府與嘉義大學合作,結合了學校資源和教授們三十年以上的經驗與技術;在農業方面,以溫控及智能調節設備等監測農產品生長狀況。而漁業方面則是透過,引入智慧海水養殖系統、結合系統化設施養殖技術、自動監控系統等技術,並導入高經濟價值魚種;再利用加工、冷鏈技術,創造園區產製銷一條龍產業鏈。導入AI智能技術後,漁民只需藉由App即能遠端監控養殖池,並以較小空間及較少用水量的友善養殖法,提高產量,相較於傳統戶外養殖,平均漁獲量可達數倍以上。
台北蔬果類貨源,大部份來自雲林西螺果菜市場,單就西螺、二崙所出產的葉菜類,就佔全國產量的三分之一。未來透過「智慧綠色漁業產業園區」的計畫導入初級加工、二級加工及冷鏈儲運、物流,加上養殖所生產的水產品,將完整的農漁原料做最完善加工處理,藉由產製銷一條龍的發展方式,實現一地多用,解決現有農漁業發展所遇到的問題。
城鄉發展處─翻轉風頭水尾的臨海區
城鄉發展處處長林長造表示,台西區則多為海埔新生地,主要為養殖魚塭。雲林縣政府早先規畫台西區為「台西產業園區」,如今正式定位且命名為「智慧綠色漁業產業園區」。
「智慧綠色漁業產業園區」於台西工業區佔地約一百公頃,同時也是雲林國土計畫的落實的起始點,以「一心二軸三業」為架構願景,擘畫雲林為友善宜居城市。
林處長特別強調,「智慧綠色漁業產業園區」將秉持「因地制宜」的宗旨。倘若「智慧綠色漁業產業園區」成功運營,相信周遭的養殖戶也會跟進加入,為雲林西邊臨海其他地區及雲林全域的各項經濟發展計劃帶來「示範效果」。
從雲林的城鄉發展處角度來評估,未來將可針對不同形態的國土,進行更靈活的規劃應用。像是西螺到莿桐發展出「農業物流經濟產業園區」,且雲林的西螺果菜市場是為全台最大批發市場,當農產品生產過剩時,即可以截切、加工、冷鏈、物流等進行適當保存,透過集中專區,確保市場價格平穩。此一成功的經驗,也有機會讓「智慧綠色漁業產業園區」借鑒、更早邁向成功。
環保局─智慧綠色的永續城市
台西工業區原先為綜合工業區,本身就會帶來很多污染狀況,如今轉型成為「智慧綠色漁業產業園區」,對於附近生態及環境保護會有所助益。
近年來全球熱門的碳中和議題與雲林縣的環境息息相關。環保局長張喬維指出,碳的儲存及利用勢必結合漁業(藍碳)。這次專案發展的「智慧綠色漁業產業園區」緊鄰六輕離島工業區,在六輕離島工業區內含有「廢餘熱」、天然氣接收站的解凍過程中釋放出的「能」,這些餘熱、能,如果供應給「智慧綠色漁業產業園區」供給漁業育苗養殖場,達到恆溫環境的效果。而且園區本身就是智慧養殖池建構,可以考慮結合風電、太陽能、儲能等綠電系統,減少用電負擔,降低碳排放量,值得未來向示範區外的私人養殖推廣,提升養殖收益。
張局長也提到,以雲林農產加工的污染來看,所排放出來的大多為有機類。可以藉由回收使用,將有機廢水、物,導入厭氧發酵,即可做成綠電循環。
另外,傳統的養殖業池底是使用泥土,只能透過換水或是光合菌來抑制,避免水質汙濁,相對上較不環保。若換成室內養殖池底使用水泥或FRP桶材料,善加運用V型池在養殖過程中所產生的糞便及沉積飼料,從底部的儲存池抽走,再將廢水回收後作過濾淨化處理,即可達到水循環再利用。不僅「一地兩用、地盡其利」,亦可保護環境,藉此減少碳足跡,讓雲林縣跳脫僅僅是農業大縣的框架,蛻變成一座智慧綠色的永續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