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窮,是政府施政大忌,也是最大的天敵。所以,發大財一語,直白有力,說中人心。但它不該只是口號,應是國家施政核心。
文.金麗萍
如何讓老百姓有發大財的幸福感?首先,政府本身必須建立賺錢理財的積極思維;接著,才可能建立國家賺錢理財的必要能力。一直以來,政府編列執行國家預算,已被視為理所當然;錢不夠花,再進行舉債;按著預算,錢要用力花完;因為,錢花不完,會被指責為預算執行不力,將嚴重影響考評,只差沒說出:連花錢都不會。於是,政府沒有自己的商業獲利模式;長此以往,不僅施政心態偏向保守,習慣說「不」;最後,距離市井小民愈來愈遠,自然無法苦民所苦。
劇烈變動的環境,永遠是學習成長的教室。當政府退休金的破產危機步步進逼時,我們的社會,才漸漸醒悟過來:國家若沒有賺錢理財能力,金山銀山也可能坐吃山空;正如為人父母擔心自己的下一代,若是沒有謀生能力,家財萬貫又如何?
但是,感謝上天,一切不嫌晚。國家米缸尚稱豐裕時,一場年金改革,破壞了安逸,讓剝奪感轉化為改革動力;在社會還能承受改變時,我們開始經歷非改不可的壓力,但卻還非無可救藥。因為,尚未走到饑荒困頓,臺灣社會還有足夠的靱性和包容度,吸納衝撞。
事實上,創造全民財富,政府已經啟程上路。股市、退休金操盤績效令人眼睛一亮,政府開始以手中的政策工具,建立以錢賺錢的新模式。
不過,這只是開始。轉型變革,沒有回頭路;但手段方法,卻永遠有改進的空間。走過一月十一日總統大選,接著,有個農曆春節;對於身旁的朋友,不妨轉頭相視一笑,因為,這全球華人極度重視的年節團圓文化,不分藍綠,不問世代,我們都共同享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