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要居安思危

全國話題 熱門話題
字體大小-+=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

5
(2)

文:韋伯韜

當前新冠疫情肆虐,還遠未結束,地緣政治衝突的俄烏戰爭,也延宕看不到終點,氣候變遷的極端氣候打擊方興未艾,多年來大家享受的全球化紅利戛然而止,世界各國生產不易,供應鏈又受到重大衝擊,尤其是糧食供需失衡,復受到美國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推高大宗商品價格,致使全球通膨嚴重,2021年世界銀行大宗商品價格指數全面上漲,肥料漲幅 59.0%,能源42.6%,金屬及礦物37.3%,糧食28.7%。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鑒於糧食是人類生存賴以的基本條件,人道呼籲各國要密切注意,妥善因應,立刻採取共同行動,以免因為糧食問題,引發人類整體的生存危機。各國政府都很認真應對,重新夯實糧食政策,並且進階到大食物觀(包括所有主、副食品),但不免許多國家以自保為重,建立自己的安全庫存,對糧食採取貿易限制,產糧國開始惜售,缺糧國瘋狂收購,就給控制著世界80%糧食交易量的四大糧商巨大的操控與暴利空間。

台灣地狹人稠,土地稀缺,本就不具備大量生產糧食的條件,糧食供需十分緊張,糧食自給機率很低,安全性是脆弱的,現在面臨全球缺糧,糧食出口國束緊糧袋,海空供應鏈也緊張,台灣怎麼能不居安思危?

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2021年全球有9億人面臨嚴重糧食不安全狀況,兩年間增加了2億人,即使全球經濟快速實現復蘇,估計到2030年仍將有近7億人受到饑餓威脅,然而全球經濟不僅未見復甦,抑且更加沉淪,在可見的未來,人類無力消除饑餓。世界銀行估計,俄烏衝突將增加近億極端貧困人口,增加5千萬人遭受嚴重饑餓,這是人類的悲哀,大國的無能。聯合國秘書長表示,國際社會遭逢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年內仍面臨多場饑荒的威脅,並可能在明年進一步惡化。

為了消滅饑餓,聯合國糧農組織做了許多努力,特別是在耕地、種子以及種植科技方法,而且持續嚴密監測農產量,致力於維護供應鏈的順暢。對於農業科技方法的鑽研,更是不遺餘力,諸如農業機械設備技術、AI資訊技術、人工智慧、生物技術以及農業核技術等,在農作物耕作、突變育種、畜牧業生產、動植物病蟲害防控、食品安全、可持續農業資源利用等領域,開展了大量科研及先進技術,通過技術資訊平台及培訓,將實用技術推廣到全球上百個國家和地區,造福千千萬萬農戶。

種種努力之下,全球糧食生產總量,雖然受到種種困難打擊,事實並未減少還是持續增加的,烏克蘭2022—2023年度的小麥出口量估計下降約900萬噸,但同期加拿大、歐盟小麥出口量,估計將分別增加850萬噸和500萬噸,俄國2022年小麥產量更有可能達到創紀錄的8700萬噸,全球糧食產量從2019—2020年度的27.1億噸,增至2020—2021年度的27.8億噸,再到2021—2022年度的28億噸。就是供應鏈受到阻礙以及大糧商的刻意操控,糧價才會大幅波動,至今年6月底全球農產品價格指數較2021年初高出34%,其中玉米上漲47%,小麥上漲42%,均處於歷史高峰,當然,美元的量化寬鬆已經推高大宗商品價格,俄烏衝突後,金融市場投機增加,抬高了商品期貨價格,都是此番糧價波動的背景。

中國是人口大國,三農(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問題是政治、經濟與社會穩定的重中之重,特別定下了糧食三個基本要求,劃下三條紅線:一是穀物自給率95%,二是人均年消費水準達到400公斤,三是糧食儲備要達到年消費的18%。從這三個指標來講,目前中國沒有問題,糧食生產一直相當穩健在每年6.5億噸以上,而且能夠每年平均增加7百萬噸,2021年糧食收穫6.83億噸,增長2%。小麥和水稻的自給率達到98%,將玉米計算在內則自給率在2021年達到96%。

糧食庫存處於歷史高位,從全球庫存量中的占比來看, 2022年上半年玉米達到69%,白米60%,小麥51%,都在過去10年裏提高了20個百分點,小麥和稻穀佔總庫存比例70%,可滿足一年半的消費需求,玉米庫存量可供1年消費。

要維持達標,就要持續提高農業生產力,縮小跟國際農業發達國家差距,逐漸獲得糧食定價權,國內糧食價格才不會太受國際糧價波動影響,並要在耕地、人力和種子上錙銖必較,認定民以食為天,食以土為本,而種子是糧食安全的晶片。

政府已投入大量資金於此,中央財政直接支援糧食生產的資金比上年增加了155億元中元,用於增建高標準農田1億畝,到今年底全國高標準農田要達到10億畝,寸土必爭,不容忍任何折扣與偷雞,同時要克服耕地品質不高、耕作層變淺、土地退化、化肥用量過高的短版,實施第三次土壤普查,促進土壤的自身健康,增強土壤的固碳能力,畢竟,以全球占比8%的耕地,要養活全球18%的人口,是具高度挑戰性的。

獎助AI運用於農業,在安徽首創「小麥地圖」作為示範,往全國推廣,將小麥種植品種、地塊,依單元製成電子地圖,標示著品種、規模、成本、位址以及聯繫方式,由衛星監測,務求產銷加工一體化,提高市場競爭力,今年比去年夏糧增產23萬噸,增量居全國第2位。中國也特別推廣「大食物觀」,保障蔬菜、肉類、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的有效供給,這是鑒於人民的生活不是光填飽肚子,還希望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畢竟14億多人口,每天一張嘴,就要消耗70萬噸糧、10萬噸油、190萬噸菜和23萬噸肉,所以對於糧食以外的食品,也必須著重,利用國土規模以及地形變化,充分掌握生物多樣化,生產更多更高品質的食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努力尋求解決吃飯問題的各種途徑,甚至施行禁止浪費糧食的法律,廣泛宣導「光盤」運動,以保護國土與地球的可持續發展。

台灣地狹人稠,平原更是狹小,不及100萬公頃,農耕土地面積只有79萬公頃,其中稻米為26萬公頃,果樹18萬公頃,蔬菜14萬公頃,雜糧8萬公頃,特用作物3萬公頃,花卉2萬公頃,牧草1萬公頃。如此稀缺的耕地,所產糧食自然遠遠不足所需,在糧食平衡表上,顯示出極度不平衡。

整體糧食自給低且逐年下降,2020年只有31.7%,較1985年的高峰下降了25個百分點,其中穀物(主要是稻米)生產量為150萬公噸,八成(主要是用於飼料的雜糧)以上要靠進口,進口量則高達650萬公噸,始克供應人畜所需,穀物自給率僅19%,庫存量也低,玉米庫存量只20萬公噸,支撐不了一個月,如此高度依賴糧食運輸進口,必須居安思危。

歐洲戰事拉高的肥料價格,更會推高糧食生產成本及售價,二月份進口黃豆、玉米、小麥的到岸價每公斤 16.97 元、9.53 元、12.49元,和上年同期相比分別上漲 11.4%、28.8%、37.9%,黃小玉中漲幅最高的是小麥,加上高漲的運費,小麥2021年的漲幅為98%,導致麵食、麵包及麵條價格上漲,推高了消費者物價,指數已經連續五個月超過3%。

針對玉米,畜產試驗所提出研究成果,稻米跟甘藷皆可部分取代玉米,台中秈17號米可以取代70%玉米、甘藷可以取代20%玉米,整體換肉率、換蛋率、營養價值都不會受影響,只是因為米沒有胡蘿蔔素,所以肉的顏色與雞蛋的卵黃顏色都比較淡,尤其蛋黃可能偏白色,需要消費者明瞭支持,也是科研的好題材。

台灣的農業科技是有堅實基礎的和高度水準的,育種的成就更不在話下,台南亞洲蔬菜中心以及屏東世界種子庫,都著有成就與貢獻,聯合國糧農組織所發展的農業科技,可以輕易在台施行,以增加大食物的生產。

我們只是對於珍貴的耕地太過輕忽,頻頻向所謂民意低頭,農地輕易准許轉作農舍,轉眼又變為民宿、餐廳、工廠,比比皆是,而且鼓勵獎助廢耕,真是暴殄天物。這次大陸軍事演訓,顯示高度依賴進口的糧食安全性,是飽受威脅的,所以還是必須盡可能善用耕地,提高農業生產力與糧食自給率,捧妥手中的飯碗。

<sup>專欄作家</sup> <strong>韋伯韜</strong>
專欄作家 韋伯韜

學歷:國立清華大學數學系、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碩士暨統計學 博士、哈佛大學政府學院研究
經歷:
曾任 中山大學及淡江大學教授、行政院主計長、台北市政府主計處處長、中央銀行監事會主席、國家金融安定基金管理委員會委員、宏泰人壽保險公司董事長、台灣菸酒公司董事長

您喜歡這個觀點嗎?

請給新評分哦!

網友平均滿意度 5 / 5. 評分人數 2

目前還沒有人評分哦!快成為第一個吧!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很棒

歡迎追蹤閱政治!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
Ta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