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撰述:楊介榮、陳暐庭、黃小玲
受到各方矚目的新竹市長選舉,出現兩位傑出女性參與選戰的局面,相同的是都形象清新、學經歷優異,近期更是頻頻對嗆、隔空出擊,究竟最終誰能勝出?帶領新竹市邁向更美好的未來,將是年底選舉的重頭戲!
曾任鴻海科技集團副總經理的高虹安,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機械工程博士畢業,現任台灣民眾黨籍立法委員兼黨團副召、立法院資安科技策進會長暨數位國力促進會副會長、台灣民眾黨新竹市黨部主委。
學經歷相當優異
柯文哲站台力挺
高虹安日前在民眾黨舉行的「市民新希望Hsinchu」新竹大團結誓師大會上,宣布參選新竹市長,會中展現理工科技背景優勢,上台簡報自己的學經歷、參選動機與市政願景,表現從容且落落大方,並喊出要打造「台灣稱羨、世界稱讚」的新竹市。
家鄉在新竹市的黨主席柯文哲,特地站台推薦高虹安,除了讚許其優異學歷外,還說高虹安能在鴻海郭台銘的嚴厲要求下表現傑出,並獲得郭台銘青睞推薦參選立委,實屬不易,言談中讚譽有加,認為高虹安「檔次很清楚」,表現非常傑出,是未來新竹市長的最佳人選。
承諾貢獻專業和經驗
達成市民美好願景
高虹安以其科技背景、理工出身與數據思維和務實個性,表示其最了解新竹智慧城市和園區產業的需求,加上歷練過企業主管和科技創業的經驗,最知道如何規畫運用市政預算和資源,創造出最大的效益。她更有感於新竹市民貢獻了全國所得稅五%、營所稅八.三%,但交通、治水、教育、都市計畫、住宅與環境等面向卻還有所不足,需要有願意傾聽、有能力、有魄力、有執行力的市府來擘畫未來願景。
她說很多人比喻新竹市像是美國的矽谷,吸引全台灣最優秀的人才來這裡追逐夢想,但新竹市的基礎建設沒有跟上建照發放的速度,一個完整的都市計畫應該要有「容積總量管制」的概念,以免造成目前「學童總量管制」的狀況,很多學童無法就近入學,通學問題影響學童權益。
高虹安表示未來若當選,將會組織跨黨派、最無私、最專業、最勤奮,且理解善用科技與公民協作、可以創造共同能量的市政府團隊,運用「產官學研」匯聚的經驗,她指出要從政府資訊數位化開始,先透過大數據資料的採集,再來建構資料模型,了解到新竹市的瓶頸在哪裡﹖交通的節點在哪裡﹖未來學童就學人口的需求,都可以透過數據模型來提供一個最佳解,科技治理就是我未來在新竹市會推出的計畫。
她認為新竹市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有很高素質的居民,也有很強的經濟力,新竹市長則是CEO,如何替這座城市擬定策略,將自身優勢發揮出來,自信驕傲的告訴人家「我是新竹人」,就是她對新竹市的期許。
盼成為溫柔的大家長
其專業提升交通動能
曾任新竹市副市長、也是台灣鐵路史上首位女站長的沈慧虹,雲林縣斗南鎮人,專長於交通運輸事務,獲前市長林智堅推薦、民進黨徵召而參選新竹市長,並已辭去副市長公職身分,轉換為候選人,希望能成為守護市民、堅定且溫柔的大家長。
她表示過去在前市長林智堅的完全信賴和支持下,能一展長才,從最初的新竹轉運站、寶山路調撥車道、打通園區周邊道路,到延宕三十年的公道三、新竹輕軌的規劃。以及兒童醫院、微笑水岸、新校園運動、藝文高地等各項重大工程,她都參與其中,率領各局處,將建設一件件完成。不過隨著選戰進逼,許多未解決的問題會被翻出來檢視。
因此沈慧虹提到未來需推動輕軌與大車站計畫,新竹輕軌計畫將為新竹創造交通新軸線,連結其他大眾交通運具,不僅是一條輕軌,更是整座城市交通的變革,讓市民除了汽車、機車外有更多的選擇權;有了輕軌,對於國外商務客到新竹,還可提高站點識明度與移動容易度。大車站計畫則可透過一個大平台,有效縫合鐵路兩側步行系統、整合大眾運輸轉乘功能及都市活動,並活化利用周邊公有土地,帶動商圈復甦。
而在教育方面,要持續推動雙語教育,並規劃新建學校;在產業方面,則要增設會展中心、商務飯店,優化國際商務客來台體驗,讓大新竹成為全世界想到台灣的第一個城市;在醫療方面,協助台大醫院擴建湳雅院區,也將整合生醫、經國院區,為大新竹打造醫學中心等級的醫療機構。
親和特質並擅於溝通
為民服務全力以赴
據熟悉沈慧虹的人表示,她有一個很大的特質,就是從來不會看不起人,她被民進黨徵召角逐新竹市長後,黃珊珊毫不保留地稱讚沈慧虹,不管是與民眾溝通、政策規劃,甚至是讓民眾理解政策,她都能妥善達成,並用「非常出色」、「無人能出其右」,來為沈慧虹多年公務經驗下了註解。
超過三十年的公務生涯,讓沈慧虹對周遭事務總是深入觀察,並思索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她原本強調不分黨派、不同位置都全力以赴,只為專業和人民服務,不過因為投入市長選舉已加入民進黨,此舉也引發議論。加上林智堅論文事件持續發酵,未來是否會影響新竹市民對於指定副手的信任度,也將是選戰觀察重點。
沈慧虹的勤勞、體力和意志力也超乎常人,她認為每一個政策的起點,是要回到人性,思考到底人民需要什麼,她認為新竹市是國際城市、移民城市,未來要透過輕軌、商圈復興、竹科X、香山精密機械園區、優質的社福政策,持續提供好生活給市民,讓老新竹人、新新竹人,都願意在這裡落地生根,以新竹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