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溢誠
兩岸關係持續對⽴緊張,「美國因素」乃是重要關鍵,已從原本的和平維護者,轉為危機促成者,台灣要如何自處和自立自強?兵法要道其中一個精隨源於「以史為鑑可知興替」,尤其近代戰役及刻正發生的俄烏衝突,更是鐵錚錚的明鏡,隨著國家戰略思維的改變,加上台灣地理環境客觀存在的直接影響,任何可以興革提升國防戰備素質的案例,都要仔細提取其中經驗,但參考基準要建立在對等的前提,才具專業性暨參考價值。
許多專家、學者屢屢將俄烏戰爭套用在兩岸關係上,是非常不恰當且危言聳聽的類比,因解放軍與國軍的戰力本就不在同一個水平,數量更是相差懸殊,所以台灣的建軍備戰構想絕對不能想以量取勝,必須要因時、因地、因事制宜,重質適量檢討根本作戰方略,才能達到「防衛固守、有效嚇阻」的戰略目標。
尤其過去大陸軍思維套用在不管是焦土作戰或是癱瘓策略,已經不符合現代戰場實況,制空(海)、防空及反艦作為,成了首要考量,台灣目前各式飛彈數量在全球排行第二,而且還在無上限的添購,雖是如此,大陸與台灣兩軍一旦全面開戰,二砲部隊導彈光發動第一波攻擊就足以耗盡國軍所有防空彈藥(以愛國者飛彈為例,乙枚攔截率75%,二枚攔截率88%),再加上各式機、艦展開的第二波攻勢,台灣幾乎難以抵擋,所以「開戰即終戰」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美軍外洩⽂件亦透露台灣空防不夠⼒,共軍奪台制空權⽐烏俄簡單。然,事實已擺在眼前,再多專業的建言及論述,要能獲得府院高層的青睐重視才有用處,否則都只是淪為狗吠火車、對牛彈琴而已。
以上言論不代表閱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