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錦稷
美國政府的「債務上限(Debt Limit)」危機最快將在二○二三年六月初到來,屆時如果朝野兩黨無法對聯邦政府的債務上限達成新的共識,美國政府所發行的公債將面臨債務違約風險。而美國政府公債一向被全球公認是最穩定的無風險性資產,更是各國央行外匯儲備、政府退休基金、共同基金與各大金融機構法人所持有資產中的最大投資部位,不難想像美債一旦違約將會引發全球嚴重的金融恐慌。
美國政府的財政問題造成金融的不穩定外,貨幣面也因美國聯準會(FED)去年以來的超快速升息,金融機構持有的美債部位面臨帳面價值的嚴重減損,銀行體系存款與放款資金先天存有借短支長的特性,造成資產負債管理上的期間錯配(Maturity Mismatch)問題,一旦風險控管不夠嚴謹,將發生資產負債管理的流動性危機,甚至最後將釀成存款戶的恐慌性擠兌,造成銀行自我實現的倒閉問題。
三月開始美國幾家中小型銀行陸續發生金融危機,先是銀門銀行(Silvergate Bank)宣佈依照監管程序關閉銀行暫停營運,接著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 SVB)、標誌銀行(Signature Bank)接連破產,最後被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接管;之後,第一共和銀行(First Republic Bank)一度靠十一家大型銀行共同存入三百億美元資金提供流動性,但撐不了太久也被接管,由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概括承受全部存款和多數資產。
以全美第十六大的矽谷銀行破產為例,SVB所持有資產中將近三分之二投入原本認定為高流動性的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MBS),但由於FED快速升息,MBS資產的市價快速下跌,演變成資產不抵負債價值的實質性破產狀況,存款戶的恐慌性擠兌,更造成存款的快速流失,最後當然宣告破產。
而金融機構彼此業務往來密切,金融危機具有高度的傳導效應,某一家金融體系發生危機,往往連動造成其他金融機構的鉅額損失,若不及時搶救出問題的銀行,將造成存款大眾對金融體系的信心動搖,往往引發其他金融機構的擠兌效應,甚至出現全面性的金融恐慌,釀成整體金融體系的系統性危機,甚至引發金融體系的崩潰。而金融體系的信貸緊縮現象,更將造成實體經濟的長期嚴重衰退。
雖然美國財政部、聯準會以及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當時宣布將聯手保障兩家銀行的所有存款全數受到保障,不受二十五萬美金上限影響,財政部更以外匯穩定基金支持FED推出「銀行定期融資計畫」(Bank Term Funding Program; BTFP),以這個新流動性工具來協助面臨流動性危機的銀行,可以將持有的抵押品以一○○%全額面值來借到貸款,供銀行營運週轉需要。
但美國三月的中小型銀行倒閉,存款在十四天內流失二三二五億美元,大型銀行存款也隨之連動流失,大型銀行整體資金存量下降到十•六兆美元。而流失的資金多數轉往貨幣市場基金(Money Market Funds; MMF),其資金規模快速增加。至今大量的存款資金仍未回流金融機構,顯示監理機關並未重拾大眾對金融體系穩健能有足夠的信心。
對銀行體系信心不足的金融危機已經擴散到第一共和銀行及其他中型銀行。五月一日第一共和銀行被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接管,並立刻出售給摩根大通,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二大規模的銀行倒閉事件,更是矽谷銀行和簽名銀行後,兩個月內倒閉的第三家銀行。五月初總部位於洛杉磯的西太平洋銀行(PacWest Bancorp)在內的幾家區域性銀行,因公佈的第一季財報顯示存款規模大幅下降而造成股價大幅下跌。
整體而言,美國政府財政面的債限危機和貨幣政策面的指標利率快速升息,兩者都對金融體系的穩定形成嚴重的衝擊。一旦有一家金融機構面臨金融危機,監理單位不快速積極行動,又擔心恐慌蔓延釀成整體金融體系的危機。而金融機構「大到不能倒」的問題又將造成銀行經營者的道德風險,徒增接管的社會成本。如何持續以個體與總體審慎監理政策來提升金融監理措施,要求金融機構提高流動性管理能力,或如Basel III 建議要求銀行增提抗循環資本緩衝(countercyclical capital buffer),發行能吸收損失的金融資產,例如TLAC(Total Loss-Absorbing Capa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