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功夫非一蹴可幾 刻苦訓練方能成就超高醫術
文/楊雅棠 圖/李伯皇提供
李伯皇幾十載的行醫生涯,從醫學生時期到出國受訓,他都努力刻苦、一步一腳印地努力著,歷經多位外科名醫的教導,見證了台灣外科醫療的進步,可說是一部外科手術史。
李伯皇現任義聯集團醫學及生物科技發展委員會主委、前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是台灣肝臟手術的權威;肝臟移植是他的專長,不僅一手建立台大醫院的肝臟移植團隊,也啟動多項開創性手術,諸如完成台灣首例肝臟和腎臟同時移植的手術、台灣首例無心跳捐肝者手術等。
李伯皇一九六七年考進台大醫學系,翌年,台大醫院的李俊仁和李治學教授組成手術小組,完成我國首例的腎臟移植手術,喧騰一時。一九七一年,醫學系五年級生的他聽說李俊仁教授的器官移植實驗室需要人手,便和其他兩位同學一起報名應徵。當時實驗室的工作,除了追蹤器官移植病人免疫反應外,也要監測移植肝臟後的豬隻,常常徹夜未眠,最後同學們相繼退出,只剩他繼續苦撐。
什麼手術都要開 李伯皇的醫學養成路
醫學院訓練階段,李伯皇陸續接觸血管外科等其他外科訓練,甚至在當時顯微儀器尚不發達的年代,他也做了許多顏面骨折、皮膚移植、斷指接合等整形外科的手術訓練。李伯皇曾經從天黑做到天亮,就為了接合神經很細的斷指。
李伯皇的用心和細膩,被師長們看到了。一九八六年他帶著任務至匹茲堡大學,向世界肝臟移植醫學之父史達哲(Thomas E. Starzl)學習。 「我在美國每天寫日記,每天紀錄做的事情、做的結果,還有感想、什麼地方該注意、有問題的都有紀錄」,李伯皇說,肝臟因為接了許多血管,加上肝臟很大、開刀時間長,照護不容易,因此相較其他移植手術較為困難。
一九八七年歸國後,李伯皇參與 一九八九年台大第一例肝臟移植病例。當時的病人患有原發性膽道性肝硬化症(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BC),且合併嚴重黃疸和腎臟功能衰竭,菌血症剛初癒,並非理想的器官移植對象。「那時出手是有點勉強了」他說,病人家屬的意願強烈,術後兩週發生念珠菌感染併肝動脈破裂而功敗垂成。「第一個病例的失敗對於團隊心理是相當的打擊」,李伯皇隔年才移植第二例,並且成功。值得一提的是,第二例病人現已存活逾三十四年了。
李伯皇回台初期以屍肝移植為主,隨後因應治療需求,開始準備活體移植,一九九七年完成第一例活體部分肝臟移植。同年,台大也完成全國首例肝腎同時移植的手術;一九九九年台大完成國內體重最小四.五公斤的嬰兒肝臟移植。在李伯皇帶領下,台大的肝臟移植成功完成了諸多困難病例的手術;肝臟移植領域出現「北伯皇、中隆賓、南肇隆」的說法,可見他的貢獻和地位。
二○一三年,李伯皇自服務了三十八年的台大外科退休後,受邀至義聯集團義大醫療財團法人擔任執行長,協助設立義大醫院。他還擔任義聯集團醫學及生物科技發展委員會主委,一腳踏進精準醫療的領域,鑽研細胞療法在肝癌治療上的應用。
兄弟同獲終身成就獎 李伯皇勉後輩「盡量做」
二○二三年台灣移植醫學會的會員大會暨頒獎典禮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李伯皇和曾任健保署長的弟弟李伯璋,同獲移植醫學會的終身成就獎。事實上,李伯皇是二○一九年獲獎,但受疫情
影響延至去年,才恰好和弟弟「同框」。
對於醫學後輩的期許,李伯皇表示,過去遇到一台難得、有趣的手術,往往手術台後有站滿一堆住院醫師,甚至有其他主治醫師前來觀摩,不早點去「卡位」可不行。現在他則觀察到很多有趣的刀,旁邊都沒有人觀摩,非常可惜。
李伯皇感嘆地表示,畢竟做過的事都會留下經驗、做過才會真正了解內容,而有實力也才隨時有機會,因此「盡量做就對了」。他並期許後輩選科不要追求熱門,「做有興趣的事,才不會感到累」。(取材自《醫學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