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具遠見與韌性的開創者 引領新時代
文、圖/張瑞雄
人工智慧(AI)的快速發展歸功於幾位關鍵人物,黃仁勳、李飛飛和辛頓的觀點構成了一個從技術基礎到應用和道德,再到學術研究的完整圖像,他們的鍥而不捨讓AI可以幫助人類,但我們也要注意AI對社會帶來的影響和風險。
人工智慧(AI)技術發展的過程,其中有幾位關鍵人物的角色及其貢獻,讓我們能享受今天AI帶來的便利。透過他們的故事,我們不僅看到了科技創新的艱辛與挑戰,也讓我們深入思考AI在未來可能帶來的機遇與風險。
開創者非凡的毅力與遠見
黃仁勳作為輝達(Nvidia)的創辦人,展現了非凡的毅力與遠見。在他一九九三年創立輝達時,並無人料想到這家公司日後會在AI時代扮演如此關鍵的角色。當時的Nvidia只是致力於圖形處理器(GPU)的開發,主要應用於遊戲與影像處理。但黃仁勳敏銳地意識到GPU強大的平行計算能力,或許可以解決科學計算和數據密集型應用中的瓶頸。於是在二○○六年,輝達推出了CUDA平台,讓GPU能夠支援更為複雜的計算工作,為深度學習的發展打開了新的可能。起初市場並不看好這項創新,甚至對輝達的未來表示懷疑,但黃仁勳始終堅定信念,推動公司往多元應用的方向發展。隨著深度學習技術在二○一○年代的快速崛起,CUDA平台與GPU成為神經網路訓練的理想選擇,黃仁勳的遠見終於被證明是正確的。
另一位同樣具有堅持精神的推動者是李飛飛教授,她在二○○七年著手建立了ImageNet,一個包含數百萬張標註圖片的龐大數據集。當時很多人質疑這樣的數據集是否真有必要,甚至有人認為她過於理想化,但李飛飛深知AI的發展不能僅依賴於模型的進步,更需要大量數據來支持學習與訓練。她頂住各方的質疑,克服資金和人力的不足,最終在二○○九年將ImageNet公諸於世。這個數據集的推出成為AI發展的分水嶺,二○一二年多倫多大學的團隊使用ImageNet訓練的AlexNet模型,以顯著的成績贏得了影像識別競賽,開啟了深度學習的黃金時代。李飛飛的堅持和勇氣令人敬佩,因為她不僅改變了AI的研究方向,也啟示了創新所需要的遠見與韌性。
還有深度學習領域的先驅辛頓(Geoffrey Hinton),他的研究突破了神經網路在複雜計算中的應用瓶頸。辛頓在一九七○年代進入神經網路研究時,這個領域已被多數科學家放棄,因為單層神經網路的表達能力有限,多層神經網路的訓練也困難重重。一九八六年,辛頓與同事合作,發表了一篇開創性的論文,提出反向傳播演算法(backpropagation),這項技術透過逐層調整參數,使得訓練深層神經網路成為可能,重新喚起了人們對神經網路的興趣。
辛頓在多倫多大學時,吸引了大量年輕研究者,他們利用神經網路的技術在手寫識別等真實應用上取得成功,並促使美國的銀行系統採用其技術來處理支票。辛頓的貢獻不僅在於技術突破,還激勵了整個深度學習社群,使神經網路逐漸成為主流技術之一,為人工智慧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也因而獲得二○二四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深思AI在未來可能帶來的機遇與風險
黃仁勳、李飛飛和辛頓的觀點構成了一個從技術基礎到應用和道德,再到學術研究的完整圖像,顯示了AI產業的多維度挑戰。黃仁勳展示了計算力提升如何驅動產業進步,讓AI技術在醫療、自動駕駛等領域具體落地,並創造巨大的市場價值。李飛飛則提醒我們,資料才是AI能力的重要資產,她無畏讒言堅持發展出關鍵的圖片集,證明了AI在大數據訓練下能力無窮。而辛頓則從更為基礎的學術角度探討了AI的未來發展,指出深度學習的侷限,並提出新的研究方向,以追求真正的通用人工智慧。他的見解為AI未來的突破提供了理論框架,強調對智能本質的更深入理解。
不過AI的快速發展與應用也伴隨著風險與挑戰,隨著技術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AI可能對社會帶來的影響,並對其潛在的風險表達擔憂。如果AI的目標設定不當,可能會對人類構成威脅。例如當一個AI系統專注於達成特定目標時,若不考慮人類的利益或社會倫理,便可能引發預期外的後果。這樣的擔憂提醒我們,雖然科技帶來了便利與進步,但如何確保AI的行為符合人類的長期利益,並在技術與倫理之間找到平衡,成為未來我們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