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難復甦

經濟復甦難!過去企業賺錢卻撐不過疫情的原因?

全國話題 政治專欄 熱門話題
字體大小-+=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

4.8
(8)

文:錢逢鳴

台灣在今年五月爆發新冠疫情並提升為三級警戒,如今在歷經二個多月的全民防疫之後已降為二級警戒,但政府開始陸續開放各產業恢復營業的時候,已有不少店家、餐廳不敵疫情的經濟環境,宣佈結束營運,這些企業有多數都是過去相當知名的品牌,讓我們不禁想問,為何這些曾經如此賺錢的企業卻也撐不過疫情經濟?過去賺的錢難道都不夠維持週轉嗎?

其實要瞭解企業為什麼不敵疫情要從成本開銷和疫情轉型的狀況來探討,大多數倒閉的商家都是以實體通路為主的營運模式。實體銷售的產業都有幾個共同的經營問題「服務人力多、房租成本高、利潤低」。在過去正常營運的狀況下,即使企業賺錢,仍然面臨利潤空間有限的困境,根本原因在於實體產業已經不再具有差異化且獨家高利潤的商品,簡單來說,我有賣的商品別人也有,差別只在於我能提供的服務、口碑和優惠多寡對於消費者的吸引力而已。

通常一般店家的營業額成本佔比分別為:商品或材料成本 30%、水電租金 10%、人事費 30%、行銷費 3%、稅金 8-13%(營業所得稅約8%+發票稅5%)及其他耗材 1-2%,總計成本費用大約是總營業額的 82-88%,也就是當企業賺錢時,最多也只有營業額的18%是利潤,可想而知,當疫情期間無法營運而成本開銷仍繼續支付的時候,每停業滿一個月須支付過去五個月的利潤,而這次本土疫情三級警戒已超過二個多月的時間,代表企業將賠進將近一年的淨利,而且還不確定何時可以回復到過去的景氣。

若是在此時進行數位轉型銷售,由於過往沒有經營網路化通路,在短時間內也難以獲得高營業額,即便選擇加入各種電商平台,也必須面臨 20-35% 的平台抽成,也只是越賣越賠的情況,這是讓店家忍痛決定結束營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綜合這些原因可以知道,大多數產業的利潤並不是想像中的多,都是以薄利多銷的模式在經營,才會造成疫情期間不堪虧損而被迫倒閉,這也是目前最緊迫的民生問題之一,在政府的紓困政策落實不夠到位的情況下,許多企業或許等不到產業振興就會倒閉。

您喜歡這個觀點嗎?

請給新評分哦!

網友平均滿意度 4.8 / 5. 評分人數 8

目前還沒有人評分哦!快成為第一個吧!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很棒

歡迎追蹤閱政治!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
Ta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