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春山
預定二○二二年二月舉行的北京冬奧「未演先轟動」,美國白宮新聞秘書莎琪(Jen Psaki)在二○二一年十二月六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由於中共政府的種族滅絕和反人類罪行,以及其它人權迫害,美國政府將不會派外交人員或官員出席北京冬奧。」美國的行動是否造成骨牌效應,引發全球關注。
早在二○二一年七月東京奧運落幕時,西方國家就已藉著新疆人權和香港為題,揚言抵制北京冬奧;接著爆發中國女網名將彭帥,指控中共前副總理張高麗性侵事件,更使這場體壇盛會蒙上政治陰影。
奧林匹克精神強調「相互瞭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因此,國際奧會(IOC)北京冬奧協調委員會主席薩馬朗契(Juan Antonio Samaranch)表示,「我們總是請求政治世界盡可能多給予尊重,並盡可能減少對體育、奧林匹克世界及理想的干涉。」
奧運賽事難以避免政治角力
但抵制奧運涉及外交、地緣政治利益,所以有「奧運聖火不敵政治之火」的說法。翻開現代奧運史,這項全球最受關注的體育活動,經常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擾。奧運曾因二次世界大戰被迫取消,主辦國也曾因政治分歧,遭到敵對國家杯葛;另外,有人說「參與比獲勝更重要」,但在奧運場上,獎牌往往被視為綜合國力的展現,是以運動競賽實則隱含大國之間的政治角力。
拜登政府帶頭抵制北京冬奧,當然有其內外政治的考量。美國最近舉辦全球首次「民主峰會」(The Summit for Democracy),目的就是以拉幫結派的方式,對中共展開「人權外交」攻勢。拜登在會上致詞強調,全球威權主義抬頭,民主路上更加艱難,但他相信國際社會可以應付挑戰。對拜登而言,北京冬奧是另一個「促進對人權尊重」的舞台。
拜登的舉動對於提升他在國內低迷的民意支持度,也具有附加價值。根據美國「雷根總統基金會暨研究所」(The Ronald Reagan Presidential Foundation and Institute)最新公布的一項民調顯示,多數受訪者呼籲進行商業抵制,但也有近半數的受訪者呼籲全面抵制。
中共對抵制國出招
中俄關係卻非比尋常
中共應對「體育政治」記憶猶新。一九七一年四月,中共以「乒乓外交」造成「小球轉大球」的極大效應,並開啟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進程。對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而言,舉辦北京冬奧的最大作用,是為隨後召開的中共「20大」「暖身」。中共可藉此展現軟實力,改善「戰狼外交」在國際社會產生的負面形象。
聯合國大會則於二○二一年十二月二日通過了「奧林匹克休戰」(Olympic Truce)決議,呼籲所有成員國透過促進和平、發展、彈性、寬容和諒解的氣氛,利用體育力量推動世界進步。決議由北京和國際奧會共同起草,在聯合國一九三 個會員國中,共有一七三個會員國簽署,但未獲其餘二十國支持,包括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成員美國、印度、澳洲和日本,皆拒絕簽署。
此外,中共揚言將對抵制北京冬奧者,採取反制措施。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分析,中國可能在商務合作上,如透過行政延誤來影響進口產品和投資審批,或對企業發起環境和工作安全規定調查。如此的反制應會產生相當的嚇阻作用。
截至目前為止,明確表示將出席北京冬奧開幕式的大國領袖,只有俄羅斯總統普丁,顯見中俄關係真的非比尋常。中共副外長樂玉成指出,習近平屆時將與普丁會談,雙方除將發表重要成果文件,也會簽署一系列合作文件。目前已有「五眼聯盟」(美英紐加澳)等國宣布不派官員出席,但包括歐盟在內的許多國家,因與中國在經濟或政治上有利益糾纏,目前仍持觀望態度,這就留給中美進行大國外交角力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