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韋伯韜
台灣的所得房價比超越美國
台灣的居住正義一直受到踐踏,成為最大的民怨來源。房屋原是居住用的,但許多人持有房產不再是為了居住,而是囤積炒作來賺取價差,透過資本賺取利益,房屋的交易與投機功能,駕凌居住功能,宣揚成為抗通膨的金融商品,囤房屋主並沒有貢獻任何實質生產,等同於不勞而獲,輕易獲取因基礎建設、都市規畫、生活機能、工商發展等因素而上升的房屋差價利益,政府未能防微杜漸,善用金融、租稅及土地政策,坐令這種不公不義持續惡化,實為罪魁禍首。對照國外,房屋普遍是居住使用,價格基本隨同其他商品同步變動而不會一枝獨秀。美國的所得房價比是四倍,台灣卻是驚人的 21.78 倍!
在台北購屋,每月六三%的收入用於房貸,是全球最嚴酷的,台北以外的地區,房價也上升不已,連竹北市都到了五十萬元一坪的高價,基層百姓因住無屋而無語問蒼天,憤怒但不知如何因應。無怪乎年輕人不婚、不生、不育,因為無處落腳養家活口,二○二一年至十月新生兒只有一二.五萬人,全年人口估計減少十八萬人,其中台北市就減少七萬人。
高房價其實不是應該與必然的。早期的耕者有其田政策,政府釋出部分公地,並對私地採取平均地權與減租,的確為台灣奠定了往後數十年經濟發展的根基。但之後的土地及相關的金融、租稅政策,就一直未上軌道,政府擁有全台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卻讓多數人民貧無立錐之地,少數大戶房東租金與交易差價所得能逃就逃。房屋持有成本(土地與房屋稅率低,核定稅基低,未依實價課徵)很低,交易成本(土地增值稅、契稅)卻很高,加上未能有效遏止銀行資金湧向房地產,變成鼓勵個人與銀行聯合起來炒房。目前全台空屋(低用電戶)八八.三萬戶,占比九.九六%,人口與住宅普查之空閒住宅率更達一八.五%。擁有非自住房屋的囤房族,人數逐年上升,現已達五十多萬人,持有十戶以上者有一七三四人,而政府束手無策,讓無殼蝸牛仍望屋興嘆!
回歸到土地及相關的金融、租稅政策,許多其實是老生常談,端看願否落實而已。政府必須釋出公有土地以增加土地供給,平抑建築物價以降低房價,監管銀行資金不得流向炒房而應定向流到生產事業,降低房屋交易成本促進流通,加重炒房養地課稅及公平有效課徵租金所得稅,抑制囤房囤地意願,廣建社會住宅予以租售。
歷次財政改革的議題,租金所得稅都是熱門,怪的是,始終落實不了。社會對年輕人步出校園後,最不良不平的世代不正義教育,就是包租公、婆的嘴臉,他們不事生產,只須翹腳髯嘴鬚,卻能每月對辛苦打工、努力打拼者的微薄薪資咬一大口,薪資不漲租金予取予求連年漲,而且不給收據(要收據則須加計稅金),更不給入戶,稅逃光光,自己的微薄薪資卻是點滴列入應課所得。租屋成了黑市,佔市場七至九.七成,這要如何教育年輕人公平納稅?更不平的是,因為房東不給入戶,租金補貼及租金抵稅政策都未能落實,政府看數據就明知他們被剝削,明知政策失靈,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香港政府對於租金所得很有一套,就是在每張所得稅單上,詳查報稅者所擁有的所有房屋資料,包括如何取得如何使用,很容易抽查,一旦發現填報不實,就是逃稅與偽造文書重罪,既落實了租屋實價登錄,又使房產稅收可以輕易圓滿進行,足可作為他山之石。因此,房地的交易價差應該合理約束,以還人民一個居住正義的公道,才有助於國計民生與長期經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