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環城/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桃園市有227萬餘人口,為國內第五大直轄市,由於房價猛漲,2021年9月份起人口已連續出現負成長,桃園市腹地大,在13個行政區中,以桃園區近46萬人口與中壢區42萬餘人口最多,其次是八德、平鎮20萬餘人口,10餘萬人口有3個區,其他都在10萬以下人口,大半的行政區仍屬鄉(農)村型態。
桃園市屬多元化族群地區,依地理位置與族群分布,分為「北桃園」、「南桃園」、「原住民」三大區塊。「北桃園」的六個行政區屬閩南族群為主,「南桃園」的六個行政區大都是客家族群,還有一個原住民部落區,桃園市這種鄉村型態又多族群的都會區,民風自然傳統又保守,在各類的選舉中,選民大都以人親又土親為投票重要考量,
在非常重視與講究人情義理的桃園市選盤,地緣與人緣甚至相互關係特別重要,如各姓氏宗親、來自全國各地同鄉會、各行各業工會或協會、各級學校同學會、甚至結拜兄弟會,政界人士都有好幾組的結拜兄弟組織可見一斑,候選人必須融入其中,一步一腳印的拜票,才能得到鄉親的青睞,尤其是百里侯的選局。
桃園市的政治板塊長期來都是藍大於綠,目前議員席次仍是藍營過半掌控議會運作。雖然2014年桃園市升格後的首屆直轄市長選舉,民進黨鄭文燦,僅以三萬餘票打敗國民黨的縣長吳志揚,2018年鄭文燦卻以53.46%的高支持度連任成功,表面看來,基層的議員選舉,整個選盤應該對綠營有利,但是選舉結果,議會仍是藍大於綠,幾乎是6:4之比。
有民調機構曾針對「分裂投票」分析結果:較為屬於鄉(農)村型態的選區,仍然擺脫不掉傳統的宗親、族群、政黨、派系力量的地方型態的投票脈絡。更可看出依賴網軍「空襲」的選戰策略,派出奇兵的「空降」候選人,這類與地方毫無淵源的候選人,在典型鄉(農)村型態的六都大城市的桃園市,實很難讓選民支持,請出賢與能的在地候選人上陣,將是勝選與否的最大關鍵。
鄭文燦卸任後至少留下千餘件正在進行中的各項建設與相關市政發展案,其中以「桃園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的幾條聯外捷運路線為桃園市民所期待,如果空降人選到桃園來不小心當選後,市民擔心的是市長不是桃園人,對地方人生地不熟加上沒地緣概念,至少還要折騰個一、二年才能上手,將給桃園發展帶來遲緩負面影響。因此,選民以有「票源關係」的候選人,為最基本考量支持的對象,也是桃園選民難以接受空降候選人的最大主因。
桃園縣未升格前的歷任民選縣長中及升格後的兩屆市長,均為桃園道地的在地人,期間雖有外地人士的參選,但都鎩羽而歸。雖然現今日新月異的科技時代,但是對鄉村型態的桃園都會區的選局而言,仍難派用上場。今年底的桃園市長選舉,已成為各黨派的關注焦點,誰能掌握桃園選民的脈動才是贏家。